知识

火人节创始人Larry Harvey去世,他和硅谷最推崇的火人节如何走过

作者:admin 2018-05-19 我要评论

火人节被冠以乌托邦、嬉皮士的标签,也经历过成长的烦恼。创始人Larry Harvey在黑石城沙漠里说过:我在这里画一条线,线的那边从此会很不一样。事实证明,那边的...

火人节被冠以“乌托邦”、“嬉皮士”的标签,也经历过“成长的烦恼”。创始人Larry Harvey在黑石城沙漠里说过:“我在这里画一条线,线的那边从此会很不一样。事实证明,那边的确不一样了。”

旧金山时间5月15日晚上7点,我和朋友一起去旧金山Mission区的Roxie剧院看火人节的纪录片《Spark:A Burning Man Story》。

这个非营利剧院的门口贴着“Sold Out”(售罄)的标记,在门口等待的人,看起来和火人节很“搭”。嬉皮士风,或者技术公司员工的标准打扮。

Roxie剧院很小,目测只能坐30至40来个人。但和普通观影体验不同的是,在这场纪录片的播放过程中,观众的存在感很强。有时候一起大笑,有时候前面会有人指着屏幕,可能是认出了熟悉的面孔。当Larry Harvey的第一个镜头出现时,在场的人又几乎同时发出了叹息——这也是今天这里会上映这个纪录片的原因。这本是一部2013年就上映了的纪录片,现在重新播放,是因为在4月29日,火人节的创始人Harvey去世了,享年70岁。

如果你不熟悉火人节,可以去看我们的报道(点击阅读)。它和硅谷有很深的渊源。2016年,正好是火人节30周年,经纬创投与赞那度在火人节上搭建了一个叫做“东曦”的营地,我和他们一起在火人节待了八天九夜,记录第一次去火人节的中国创业者、投资人的体验和感受。当然,我自己也体验了火人节。抛开记者要尽量中立客观的立场,不得不承认,火人节是我去参加过最疯狂最特别的活动。

Harvey是这一切的创造者。坦白说,过去对这个总戴着帽子的“西部大叔”的全部了解都来自报道。Harvey在旧金山的家中去世后,《纽约时报》《纽约客》和硅谷的几个科技媒体都先后发表文章纪念他。在我看完这部关于火人节的纪录片之后,结合报道和纪录片,以及我实地参与火人节的体会,想通过这个专栏向读者介绍Harvey的故事,以及火人节这个超现实活动如何走到今天——今年8月是火人节的第32个年头。

从外表看,Harvey很有西部片中牛仔的感觉。他生于1948年,是俄勒冈州人,在波特兰市郊的农场长大。他和哥哥都是被父母收养的孩子。火人节另一位创始人Stuart Mangrum为Harvey写的悼念文章里提到,Harvey深受养父母辛勤工作和自力更生的理念影响。他在公众场合出现时总是戴着一顶帽子,有向其养父致敬的含义。

不过根据《纽约时报》整理的资料,Harvey在早期的访谈中透露出过去并不喜欢郊区的农场生活。他曾经在回忆童年时说当时的自己就像一个交换学生,“每个人都对你很好,但是你就是无法融入这个环境。”他也认为周围的人并不追求精神探索,而对此很有想法的自己总是一个“局外人”,他想找办法离开家乡。

去当兵、又去俄勒冈州立大学读书(肄业),但似乎并不能满足Harvey。到1969年,他决定搬到旧金山。1969年,著名的爱之夏(Summer of Love)运动刚刚结束两年,旧金山的Haight-Ashbury吸引了各地的年轻人来“朝圣”自由,这里成了所谓嬉皮士运动发源地,Harvey搬来旧金山后一直住在Haight-Ashbury。他做过出租车司机、木匠、园艺工人。1986年与朋友Jerry James发起了第一次火人节活动。不过,那时还不叫火人节。

Baker Beach是旧金山西边的一片沙滩,天气好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旧金山最著名的金门大桥全景。第一次焚烧火人就在Baker Beach的沙滩上进行。Harvey在后来对媒体说,当时他离婚,有一个儿子,算是正在经历“中年危机”。他没有想到当时沙滩上的陌生人除了围观,也主动对其他人表达关爱,这让他感到这个活动的意义。至于当时具体焚烧的是什么,从纪录片里可以看出,是一个和今天的“火人”类似的模型。其实如果仔细看火人节的标志,是否会觉得它和《西部世界》有些类似?在Reddit上也有人列举过一些《西部世界》与火人节的类似之处。

《西部世界》海报

1988年,Harvey给这个活动正式取名火人节。1986年到1989年,火人节在旧金山的Baker Beach举办。可以免费参加,到1989年时有超过300人前来。但因为没有得到许可,附近的管理员禁止了火人节的燃烧活动。

1990年是第一个转折点。当时另一个叫做嘈杂社会(Cacophony Society)的组织想在黑石城沙漠举办活动。前一年被禁止的火人节与嘈杂社会合作,一同在沙漠边缘体验离开城市的生活。根据维基百科的记录,当时还没有区分艺术品摆放区和生活营地,对参与者的要求仅仅是“在中央营地不要带枪”和“不要打扰其他人的体验”。

1991年火人节获得了正式的许可,第一次售卖门票,每人15美元。也第一次有艺术家Crimson Rose和火舞者(在焚烧仪式前会进行一段时间的火舞表演)参加。Rose后来一直是火人节的艺术部门负责人。在她的引导下,火人节变成了一个艺术家表演的“画布”——大小不限、形式不限、欢迎艺术家参与的平台。

火人节最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1996年。这也是纪录片中最跌宕起伏的部分。1996年,超过8000人参加火人节,是前一年参与人数的两倍。火人节第一次定下主题——“地狱(Inferno)”。不幸的是发生了意外,有一人在摩托车事故中去世,有三人在营地被车辆冲撞后严重受伤。这件事情自然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和媒体报道。

在这部纪录片中提到,当时火人节面临“规模化”的问题。这很像一个初创公司成长的过程。团队能否保证近一万人的安全成了首要考虑。其次,随着Burner(火人节参与者的统称)越来越多,早期为火人节积极出谋划策的艺术家买不到门票,对火人节好奇的中产阶级甚至富豪想要来这里体验,票数有限,许多人批评火人节正在背离它的初衷。

纪录片的镜头里有火人节团队开会争论的场景(我猜测这个镜头不一定是完全针对1996年的情况,但应该也是发生在讨论火人节将何去何从时)。在讨论声中,Harvey表情冷峻,一个人走上天台抽烟,身后是旧金山的天际线。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把火人节规模缩小,回到最初的样子;一个是顺应需求,把它变成一件“大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Harvey对着镜头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不能放弃,火人节是我的全部,如果我停止把它变得更好,那我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感性的说,应该不少创业者都有类似的体验。

其中一个创始人提出,要让火人节更好的发展,就要有选择的学习商业公司的做法,比如学习迪士尼乐园的管理模式,他们将火人节比喻为沙漠里的另一个迪士尼乐园。为了解决增长带来的挑战,Harvey成立了黑石城公司(Black Rock City, LLC)。

Will Roger,火人节的创始人之一,找来他的多年好友Rod Garrett担任火人节的“城市规划师”。《纽约时报》曾报道Garrett如何为火人节赋予城市的概念。从1997年开始,Garrett的设计——火人和主题艺术品在中心,被Burner(参加火人节的人)居住的营地围绕,像一个字母“C”的“城市模型”初现。这也是今天的火人节航拍图所看到的样子。“黑石城(Black Rock City)”的“城”的概念就此而来。

前来的参与者Burner也有了自己的地址——一个用时间和字母组成的坐标。直到2011年去世,Rod Garrett都在为火人节做“城市规划”。他为火人节设计的城市模型也受到来自硅谷的知名设计师Yves Behar的赞赏(Yves Behar从2006年开始频繁参加火人节)。

与此同时,火人节发动参与者创造,不再只依赖艺术家为火人节增加亮点,这也是为什么可以在火人节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品”。就我在火人节上看到的东西来说,可谓千奇百怪,夸张的动物造型车,用层叠的画框做出蒙娜丽莎画像,还有艺术家现场作画等等。最出名的是一个八爪鱼车,硅谷创客活动Maker Faire每年也会有一辆八爪鱼车,据称就是为致敬火人节。为了满足艺术家,申请门票时提交艺术品构想,火人节有为艺术家提供的低价门票。

既然有了城市,也就需要各种新角色。火人节引入了志愿者、警察等人员。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出,一个“先头部队”会在火人节举办前一周到达黑石城,为主题艺术品、火人的摆放和城市规划做准备。考虑到1996年的交通事故,1997年的火人节禁止开车,也就没有发生交通意外。后来对交通工具的使用演变成允许使用自行车,开车也被允许,但不能开到中心广场上。中心广场附近有警车巡逻。

至此,火人节不再只是一个小众的狂欢,而是一个按照社会模型运营的活动了。

接下来的故事,你也可以想象出来。火人节的门票价格逐年上涨,参与的人数也开始以万为单位计。每一年,Harvey都会被问到火人节如今越来越大众化,它最初的精神是否还在。纪录片拍摄了一次小型媒体活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Harvey笑了一下,说这是个老问题了。

我在2016年所见到的是,在距离黑石城最近的城市Reno,每年8月就等于旅游旺季。Reno的机场会有关于火人节的信息,从Reno开往黑石城,三个小时的路程,公路两旁不时会看到销售生活用品、服装的小商贩。也有媒体针对“火人节周边经济”做过深入的报道。所以就算Harvey不回答这个问题,从这些现象中也可以看出一二。

纪录片中有几个小故事,引得在场观众大笑。在一次火人节上,一个年轻人正好路过第一营地(First Camp),也就是火人节几个创办者住的营地,无意中问了一句:“有什么推荐的活动吗?”被问到的创始人显然不喜欢这个问题,简单的回复了一句:“hmmm,没有。”如果了解火人节,能听得出来口气中带了一些调侃。

如果提前做足功课,也许会避免这样的尴尬情况发生。火人节有十大原则:无条件包容,给予,去商品化,彻底的自力更生,激进的自我表现,社区贡献,公民责任,不留痕迹,积极参与和直接性。

如果你对这十大原则没有概念,可以想像这样的场景:准备八天的生活用品和食物;如果实在没有食物可以找别人要,但也要给一些回报,例如拥抱;也要准备为火人节创造点什么,比如提交一个艺术品的构想;八天里,钱能买到咖啡和冰,除此之外就没有用处了;临走时要把所有的东西带走。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版本。具体可以参考我们的报道。

根据公开信息,Harvey是在2004年为火人节制定了十大原则,这源自他把火人节视为一项人们在普世文化和局势不稳定的时代里,追求社区感和有创意的表达自我的文化运动。但也如同任何一个公司扩张都会遭遇文化被稀释的困境,这些被老Burner奉为精神准则的文字,对不太了解火人节特别是不一定认同这些理念的人来说,彻底的理解和执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我去参加火人节的2016年,有超过6万人去了黑石城——一个几十人的组织不可能左右几万人在火人节上做什么,就像一个正常的社会那样。所以关于火人节才会有一个出名的说法:你的火人节体验如何,取决于你打算怎么体验它。

回到前面所说的,纪录片在2013年上映,其中的火人节现场主要以2012年为主。再往前一年,2011年,火人节的门票第一次在提前预售时全部卖光。同一年,Harvey宣布黑石城公司将进行为期三年的管理层交接。由于团队成员就火人节将如何发展产生分歧,也有一些人开始估算它的财务价值。愤怒中的Harvey认为这完全违反了他创办火人节的初衷,决定将火人节变成由非营利组织“火人节项目(Burning Man Project)”负责的活动。2013年这个交接完成,Harvey给自己了一个“首席哲学家(Chief Philosophic Officer)”的职位。

火人节另一个创始人Stuart Mangrum在悼念Harvey的文章中说,在交接的过程中,Harvey也逐渐淡出了日常管理。但他仍然作为火人节的对外发言人出现在公众场合。去世前还出席了在华盛顿举办的关于火人节的展览。

“这个展览认可了火人节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作用,做了这么多年的局外人,Harvey终于获得了极大的肯定和满足。”Mangrum写到,“同时Larry也想提醒我们火人节作为一项文化运动,强调艺术与创造力。在现在的世界,文化比热带雨林消失的还要快。他可以搭一个平台,鼓励人们在这里创造和体验真实的文化和艺术,而不仅仅是在商店的货架上买东西。这是火人节成功的源泉,也是未来的方向。”

火人节的Twitter账号已经发布了一张今年艺术品的照片,据称也与悼念Harvey有关。我没有采访过Harvey,也没有见过他本人。除了去过火人节,也曾路过火人节在旧金山的办公室。我还记得,当时看到这是火人节的办公室时,在门口想了一会儿要怎么进去看看,三层楼的建筑里有不少初创公司,需要刷卡才能入内。

这时有一个彩色头发、穿着运动衣的女性走出来,看到我,问:“你是来找人吗?”

我介绍了自己,也回答说只是看到这里是火人节的办公室很好奇。

她说:“你可以先打电话预约参观。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可以带你看看。”

我在纪录片中并没有看到这位女性,但是她的言谈举止和气质,与那些出镜的火人节创始人们还挺相似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 生命与自由

    生命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