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爱讲道理的诸葛亮、碎碎念的蒋介石、「求上帝」的麦克阿瑟...国

作者:admin 2017-08-07 我要评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愛講道理的諸葛亮、碎碎念的蔣介石、「求上帝」的麥克阿瑟...國文課本裡看不見的父親身影

 

 
「讲道理」的父亲—诸葛亮
 
 
上面这段文字,是诸葛亮在两篇〈出师表〉以外,少数传于后世的文章。高风亮节如诸葛先生,写作的当下,大概没有要人们对他尊敬佩服的意思,但只用八十六个字,就含括了中国旧文人深奥的修身之道、励学之行,我们这些后世小子,读后不免感到仰之弥高,彷彿有个超凡圣人矗立眼前,那风范,使人不得不低下头来;这感觉或许不是偶然—此文是诸葛先生写给他七岁儿子的信,对七岁黄口小儿来说,父亲的身影总是特别高的。
 
 
 
 
  
这麽说,并不是觉得为国君鞠躬尽瘁的诸葛先生德行名不符实,没资格训诫儿子,只是以现代人的观点看古代文人诫子,总不免有所疑惑:父亲大大的道理和学问,化为大大的帽子,盖在小孩身上,小孩能接受多少?而如果爸爸们总以这流传千古的高姿态来给儿子讲千古流传的大道理,就难怪长久以来,父亲与孩子关系失和的事,时有所闻了。
 
 
「碎碎唸」的父亲—蒋介石
 
 
从诸葛亮的古老「家书」裡,竟可以看到现今社会中,许多人熟悉的父亲形象:严肃、爱讲道理,但对孩子的爱从不出口。当然,父亲的形象不都是这样的。和诸葛亮同样戎马一生的蒋介石,就不完全如此。
 
蒋家父子的书信,在网路上很容易找得到,其中由蒋介石写给蒋经国的信,数量相当多。从十一、十二岁起,蒋经国就已经在爸爸的交代下,频繁地和他通信,报告读书进展了。
 
从这些书信看来,蒋介石对这个儿子关怀备至。他常常对蒋经国表现思念之情,信中不时出现「我三个月没有见你了,心裡非常记挂」、「得见你的笔迹,真是如获至宝」之类的话。受传统中国教育的父亲,能如此直白地说出自己对儿子的感情,实在不多见。
 
有道是「爱之深、责之切」,蒋介石对儿子很有感情,虽然不见得一天到晚抓他来训斥一番,但对他的学习、品格修养,却也没有放鬆过,这就形成他们的家书中,最常见的内容。
 
以1922年10月13日的一封家书为例,蒋介石就叮咛了儿子许多求学的细节,包括—
 
1练书法:蒋介石在信裡写道「你的字还没有什麽进步,每日早起,须要学草字一百个、楷书五十个」。
 
2读经典:蒋介石责备儿子「闻你所读过的孟子,多已忘记了,为什麽这样子不当心呢?」,又说读经典时「每篇总要读过三百遍,那就不会忘记了」。
 
3学英文:在信中,蒋介石告诉儿子「必须将每日教过的生字,在自习时,默得烂熟」。
 
4习数学:蒋介石交代蒋经国「算学(数学)亦要留心,切不可厌倦懒学,遇有疑难问题,务求彻底瞭解」。
 
这几点,蒋介石在给儿子的许多信裡,反覆提及。简单地说,蒋介石虽然不能常在儿子身边,却透过写信对他耳提面命,以父亲的高度,不断要儿子做这做那,连具体做法都钜细靡遗地列了出来;「碎碎唸」的程度,比起现代人批评的「直昇机父母」(注)恐怕也差不了多少。
 
这让我们不禁同情起当年的小蒋经国了—爸爸一天到晚板个脸孔,盯著自己练字、读国文英文数学,谁受得了啊?幸好,那只是家书,蒋经国的爸爸忙著国家大事,没办法天天把他叫来训一顿。
 
 
「求上帝」的父亲—麦克阿瑟
 
 
说到底,传统父亲对孩子,都是有那麽一点「上对下训示」的姿态—纵然是疼爱孩子,也难得显露(像诸葛亮),而即使不吝对孩子表达关切,那关切的内容,也往往是「你一定要这麽做!」、「你怎麽可以那样呢?」这类的告诫,有时甚至接近斥责(像蒋介石)。明明是关心、是爱,却老是以这种形式表现;这麽说来,人们觉得孩子通常和妈妈比较亲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了。
 
难道,就没有一种不同的父子关系吗?
 
其实有的,而且同样表现在一封家书中,家书的作者,很巧地,也同样毕生驰骋于沙场—没错,我们在说的是麦克阿瑟的〈为子祈祷文〉。
 
人人同意,麦克阿瑟的这篇文章,说出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最深的期待,但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呈现这些期待的方式—祈祷,而非训诫。
 
只要说得有理,训诫别人,似乎是很自然的;训自己的孩子,那更不用说,反正什麽是「理」,不就是爸爸该「教」孩子的吗?所以历史上的诸葛亮「们」就动辄把人生的大道理拿来训小孩,而蒋介石「们」则仔仔细细地盯著小孩做功课、养成生活习惯…
 
而在〈为子祈祷文〉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麦克阿瑟认定的「人生大道理」,例如「胜不骄,败不馁」、「人应该认识自己」、「要勇于接受挑战」、「要鑑往知来」…他当然希望孩子可以具备这些「美德」,但他的方法不是叫孩子到跟前,一一教诲,而是向上帝祈祷。
 
诉诸上帝,表示他知道,孩子还有所欠缺。
 
诉诸上帝,表示他承认,自己没把握带孩子学会种种能力。
 
诉诸上帝,表示他明白,这些美德,不是人必然可以达成的。
 
因此,虽然我们不清楚麦克阿瑟实际上怎麽教孩子,但若他是真心地向上帝祈祷,我们就能期待这样的父亲形象:瞭解孩子的美好与不足,也瞭解自身的侷限,更瞭解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于是,这位父亲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与孩子的状态,寻找协助孩子的方法,但不强求孩子完成他心目中的特定蓝图—即使,他对孩子的期许,从来没有少过。
 
这麽说来,麦克阿瑟祈求上帝赐予孩子各种美德的同时,也是在祈求自己,发展足够的本领,带著孩子一步步前行。
 
比起对七岁孩子讲大道理的诸葛亮,或者有「直昇机」倾向的蒋介石,麦克阿瑟所展现的父亲姿态,是不是更能与孩子亲近,也更能实际地帮助孩子呢?如果你已经是,或未来会是一位父亲,你想成为哪一种父亲?
 
注:「直昇机父母」一词,由《天下杂志》在2007年的一个专题中提出,指「无所不在、无所不管、介入孩子一切」的父母。该专题指出,这样的父母可能对孩子的未来、对台湾的教育造成负面影响,引起许多讨论。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 生命与自由

    生命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