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读书 | 接吻时请更用心一些

作者:admin 2018-08-19 我要评论

在电影《爱上火星男孩》中,在火星上长大的16岁男孩加德纳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但社交商特别低,比如不懂如何跟女孩约会,不会接吻。其实在地球上长大的人也不见得...

在电影《爱上火星男孩》中,在火星上长大的16岁男孩加德纳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但社交商特别低,比如不懂如何跟女孩约会,不会接吻。其实在地球上长大的人也不见得很懂接吻这件事,以致出现了一门学问叫接吻学(philematology)。

我们接吻时为什么会闭上眼睛?《接吻的科学》一书作者谢丽·基尔申鲍姆说,在经历新奇的、愉悦的体验时,我们的瞳孔会扩大。比如当我们看着自己喜欢的人时、接吻时,瞳孔会扩大,这样有更多的光进入眼睛,我们可能就会闭上眼睛。

 

 

从生物学层面上来说,接吻是一种体液交换活动。两个人在接吻时,平均会交换9毫升水、0.7毫克蛋白质、0.71毫克脂肪、0.45毫克盐、0.18毫克有机化合物。此外,大概还会交换大约8000万个细菌。这听上去挺糟糕,因为其中一些是病菌,但其中大部分细菌都是良性的。而且这也没那么可怕,要知道握手时交换的细菌多达1.24亿个。

接吻时每分钟会燃烧2到26卡的热量,会用到30种面部肌肉。相比之下,以近5公里的时速步行,每分钟燃烧5卡热量。

丹麦学者克里斯托弗·尼罗普在《接吻简史》中说:“吻是嘴唇肌肉通过吮吸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同时伴随着或轻或重的声音。因此,单纯从语音学角度来看,吻可以定义为一种吸气的双唇音,英国的语言学者将其称为唇拍击。然而,只是肌肉的运动并不能产生亲吻;大家都知道,马车夫也可以通过嘴唇肌肉的运动来驱赶马儿;只有在其用来表达某种情感,而且嘴唇受到重压或只是简单地与有生命的对象产生接触的时候,才能称之为亲吻。”

 

 

“接吻从其最基本的客观形式上来说,基本上就是一场唾液的方块舞蹈。”但人类为什么要接吻呢?因为我们最初对爱和安全感的体验都涉及嘴唇受压和跟接吻类似的刺激,如吃奶和吸奶瓶的时候。这些早期的经历在婴儿的大脑中埋下了重要的神经通路,把接吻跟正面情绪联系起来。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奥努尔·冈特昆的研究,在接吻时,有大约2/3的人头会向右倾斜。这是因为,有80%的母亲抱孩子时让孩子的头部在左边。为了吃奶,婴儿就得把头往右转,所以很多人在小时候就把头往右转同亲密感情联系了起来。

此外,我们的嘴唇是我们身体上最为暴露的性敏感区。嘴唇上还布满了敏感的神经末梢,即使轻微的接触也会向大脑送达大量信息,从而让人感到愉悦。

 

 

接吻有助于恋人相互了解。接吻时两个人挨得非常近,我们在了解对方时会调动我们的嗅觉、味蕾和触觉。由此各种信号被送到大脑,告知我们关于对方的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发现,59%的男性和66%的女性说,他们曾经因为跟恋爱对象接吻不顺畅而终止了恋情。这是大自然在推动我们去寻找在基因上跟我们最契合的人。女性最喜欢携带跟她们不同的遗传密码的男性身上的气味。当一对夫妇带有不同的抗病基因时,他们的孩子的免疫系统就会非常强大。

热烈的吻能激发出多巴胺,它跟渴求和欲望的感觉有关。催产素又被称为爱情荷尔蒙,能促进亲近感和依恋感。肾上腺素会加快心跳,让我们的身体出汗。血管会膨胀,呼吸加深,脸颊发红。接吻能促进坠入爱河的感受,从而开启新的恋情。

 

 

美国经济学家罗杰·阿诺德说:“一个人接吻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接吻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在接吻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的时候,花在接吻上的时间达到最优。比尔和辛西娅刚刚开始恋爱。对辛西娅而言,跟比尔接吻的有效时间是90分钟。比尔跟辛西娅接吻的有效时间是120分钟。”即使是90分钟也已经令人感到惊诧了。

接吻是我们的天性,在各个地区又受到文化的影响。法国人能够比美国人更自在地张嘴接吻。在法国,它被称作舌吻或灵魂之吻,因为吻得对的话,应该会感到好像两个灵魂在融合。异性之间问候时吻面颊在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瑞士、比利时、阿根廷等地非常普遍,通常是飞吻对方面颊三次。英国人更有可能点头致意或握手而不是行贴面礼。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只亲吻最亲密的人。

不是所有人都爱接吻。有些人有接吻恐惧症(Philematophobia),觉得嘴唇的接触非常可怕。有人是害怕细菌,有人是担心自己的舌头被咬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时间与记忆:过去为什么重要

  •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狗,鬼獒青狼獒屈居

  •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世界上最高的雪人 耗时一个月完成建造

  • 生命与自由

    生命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