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

春节档盘口,视效大片会占领哪些城市的电影票房?

作者:admin 2019-02-10 我要评论

春节档你会在哪里,和谁,去看哪部电影呢? 准备在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上映的8部春节档电影已经全面开启预售。 新一酱扫了一眼这8部片子的类型,除了通过预告片...

春节档你会在哪里,和谁,去看哪部电影呢?

准备在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上映的8部春节档电影已经全面开启预售。

新一酱扫了一眼这8部片子的类型,除了通过预告片火了的《小猪佩奇过大年》没有任何的视觉效果标签,剩下的片子中有3部是3D电影,而排片最高的两部喜剧片《飞驰人生》和《疯狂的外星人》虽然是2D制作,也挂上了“中国巨幕”和“IMAX”的大屏幕视效标签。

无论客群被重新打散组合的春节档,还是日常的电影档期,大家对“走进电影院”这件事情的期待都在迅速变动之中。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过去几年中国的各级城市中依然在大量新建影院。虽然从增长速度看已经呈逐步放缓的趋势,新的电影院和不断更新的影厅硬件配置依然能够将观影体验的升级覆盖到更多人。

猫眼电影专业版上的影院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增的影院为1536家,而到2018年,这个数字下降到1333家,总增长率同比减少7.2%。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近年来国内银幕数量增幅明显高于票房与观影人次增幅,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人均观影次数已经接近美国的4倍。

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与其他消费市场类似,中国的电影市场在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新一酱整理了2015年到2018年各级城市中的电影院数量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两种不同趋势走向。

从电影院的总量看,城市的等级越高,电影院数量越多,过去三年的影院数量增长率也更高。在这套数据中,你能看到明显的两类城市,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影院数量增长率表现与一线城市接近,三年内影院数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三四五线城市的影院数量增幅则处于另一个较低的梯队。

单独看IMAX影院的增长,则出现了明显的向四五线城市下沉的趋势,这两个级别城市的三年增长率都超过了100%。

“银幕升级”正在低线城市更快速地发生。新一酱观察到,2015年三四五线城市IMAX影院数量极少,每座城市的平均IMAX影院数量还不到一家,大多数“小城青年”的银幕选择空间较小,只能通过普通的电影银幕观看特效大片。但现在,到电影院去的期待可以变得更大。

在父母辈的记忆里,看电影的场景甚至还可以追溯到露天电影时代,道具不过是一块屏幕,一台放映机和几个板凳。如今各种放映厅的新名词不断出现,IMAX、CGS中国巨幕、杜比全景声已经成为新影院的标配。新鲜技术带来了升级的观影体验,放映厅的银幕更大更宽,画质更精细,音效也更逼真,包围的光影效果让在影院看电影成为了一场沉浸式冒险。

什么样的电影更适合走进电影院去观看这件事情随之变化,影院硬件的升级也影响到了电影的内容市场。

中国大陆票房超过了20亿元的《海王》就是一部典型的视效电影,对于挑剔的观众来说,看了个开场就能猜到结局的超级英雄故事一定不是他们为电影票买单的主要动力,《海王》精彩的画面和绝妙的影音体验才是它创造高票房收入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追求视觉感受的观众来说,《海王》的3D和IMAX的观影效果只不过是入门级装备。许多观众还会选择4D放映厅,观影时座椅会前后震动,跟随主角上山下海、穿越时空,关键时刻甚至可能收获水雾装置的“真实惊喜”。

不走“大片”路线,像《狗十三》这样口碑表现不错的小成本电影以2D“朴素包装”上映院线,最终的票房刚刚突破5000万元。不考虑电影在类型上的差异,《狗十三》这类电影从制作到营销都围绕着电影的故事性内核,题材日常,场景琐碎,几乎没有强调视觉效果的摄制手段。观众对于这类影片期待也相对传统——把自己安静地安排在荧幕前,完整地看完一个故事就好。

新一酱的疑问是,既然影院硬件升级后,大家去电影院的动力背后必然会包括更多对视觉效果的期待,那么视效大片是否必然能够获得更好的电影票房呢?

我们从猫眼电影专业版上抓取了2015年到2018年间票房和评分信息完善的1126部电影,又根据电影上映的标签,把这1126部电影分为了340部“视效电影”和786部“普通电影”。视效电影指的是有“IMAX”或“3D”放映效果的电影,它们在摄制和宣传上注重影片视觉效果的呈现,普通电影则是指没有这些特殊视效标签的电影。

从影片数量看,视效电影在电影生产数量上还没有占到半壁江山,并且近几年它们的数量与普通电影数量的比例还在进一步拉大。但在票房上,视效电影的对全国电影票房的贡献从2016年开始就已经超过了70%,还在持续增长。

考虑到两类电影在票价差异在10%左右,视效类电影的观影人数也明显更多——一线城市两类电影票价的差异更大一些,其他城市之间的这个差值基本都在3元以内。

新一酱对比了两类电影在猫眼上的类型标签。2D普通电影的类型标签前三甲分别是“剧情”“喜剧”和“爱情”,2D电影的题材更注重和视觉体验关系较小的故事性内核;相比之下,视效电影则多属于“动作”“冒险”和“动画”这些看起来就非常有大片效果的类型,爱情片在视效电影的分类中只占到3%,还不到普通电影“爱情”类标签占比的1/3。

新一酱又分析了这些电影的猫眼和豆瓣评分区间,无论是豆瓣还是猫眼评分,视效电影得到的低分段(豆瓣2至4分,猫眼2至7分)评分都较少,也有更大概率得到较高的口碑分数(豆瓣5至9分,猫眼7至9分)。

不能忽视的是,视效电影由于场地和器材的特殊要求,制作和放映的成本都比普通电影高,市场竞争和票房压力也会更大,一些本身故事性较弱、投资也不给力的3D或IMAX电影难以保本,也在这几年间逐渐退出了市场。

对电影院硬件升级感知最早到来的依然是一线城市市场。从统计结果看,一线城市的观众更愿意为视效电影买单,而且城市级别越高,视效电影对票房的贡献越大。

新一酱这里引入了TGI指数从票房数据上来计算不同城市对视效电影的偏好。TGI指数可以排除观影人群规模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并量化不同城市对于视效电影偏爱程度的差异。

在上图中,如果城市的视效电影票房TGI指数大于100,则该城市对于视效电影的偏爱度较高。新一酱也在每一种城市级别里列举了三座有代表性的城市视效TGI以供参考。总体而言,级别越高的城市,越偏爱视效电影。一线城市中,北上广的视效TGI指数都大于100。

有意思的是,在视效电影票房这项指标上,二线城市比新一线城市的表现更好,无论是视效电影的票价、票房贡献还是TGI指数,二线城市都比新一线城市略高一些。

电影视觉效果对视频网站上的呈现是新一酱感兴趣的另一件事。新一酱顺手统计了院线电影下映之后在视频网站上线的时间间隔,发现从2015年至2018年,电影下映后在视频网站的上线间隔逐渐缩短。

简单来说,一部2015年上映的电影,可能要等到2017年才能上线各大视频网站,而2018年的不少电影刚从院线的大银幕下映,就登上了视频网站上的小屏幕。

上线更新速度的加快也使人们的观影选择更加多元了。和朋友们交流的时候,新一酱发现,许多人会去影院看《海王》,但更喜欢在宅在家里通过视频网站看一些视觉效果较弱的故事性电影。那么,2D的普通电影会不会在视频网站的播放量上更有优势呢?

新一酱将猫眼电影数据库关联了优酷的电影片库,找到574部有优酷视频资源的院线电影,又筛选出406部可以免费播放的优酷院线电影视频资源,(在优酷公告关闭公开播放量数据之前)抓取到了这些院线电影的优酷视频播放量,并绘制了反映每部电影的播放量和票房关系的散点图。

从上图可以发现,在累计票房较低的区间里(大约是1.5亿元以下),普通电影确实比视效电影在视频网站获得要更高一些的播放量——在小屏幕的电影选择上,人们对视效的需求会相对降低。

不过,在1.5亿元以上的较高票房区间,普通电影就几乎没有竞争优势了。高票房的视效电影,往往影音效果好,故事性也不比普通电影差,这些高质量电影不仅在大银幕收获高票房,在小屏幕上也能领跑收视。

中国的电影市场仍处于渠道进一步下沉,内容持续洗牌的过程中。

视效电影的特殊放映厅在一线城市里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但对于不少三四五线城市的城市人来说,更大的银幕和更好的观影体验还未被满足。三四年前我们还在讨论小镇青年开始接触电影市场,迅速做大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蛋糕,而现在他们面临的问题已经是观影体验升级。

而对于电影投资方和制作人来说,电影失去剧情内核而追求纯粹的视觉效果现在无法成为电影票房的保险箱,反而可能成为扩大损失的沉没成本。与影院硬件升级同步的,视效电影在内容上的变化趋势是对故事本身的回归,观众追求的不仅是“大片”,更是“好片”,优秀的视觉光影是讲好故事的附加品。

当然了,在人口结构打散重组的春节档,视效大片会在哪些城市占领票房,日常电影市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要有兴趣参与预测的话,新一酱就在节后和你相约一起来回顾下这个档期的电影市场到底有什么不同。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韩国电影《寄生虫》,何以成为奥斯卡最

    韩国电影《寄生虫》,何以成为奥斯卡最

  • “坏猴子计划”的新《受益人》

    “坏猴子计划”的新《受益人》

  • 《奇遇人生》:用纪录片的方式拍综艺

    《奇遇人生》:用纪录片的方式拍综艺

  • 国剧出海?先走出东南亚再说

    国剧出海?先走出东南亚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