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历史 | 住房的激荡

作者:admin 2018-10-28 我要评论

住房的剧变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重要映射 住房,从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经过40年发展,我国住房制度、人均居住面积、居住水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住房的剧变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重要映射

住房,从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经过40年发展,我国住房制度、人均居住面积、居住水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城镇人均建筑面积为6.7平方米(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有三百多万户缺房,占居民总户数的17%,住房短缺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城镇住房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7月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为40.8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基本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蜗居时代

上世纪70-80年代,“拥挤”是住房的关键词。

1978年,全国的城市住宅面积总量为14亿平米,约为1949年的2.2倍。城市人口达到1.7亿,约为1949年的2.5倍。我国的城市住房制度为“低租金、高补贴、福利性、配给式”。

1979年初,湖北知青李艾和太太带着只有三岁的女儿从黑龙江农场回到武汉。那时候,李艾家不到25平方米的平房里住着年迈的公婆和六个儿子;太太家的两间屋子则住着五口人,里间还是弟弟的新房,其中一个妹妹只得常年住单位集体宿舍。在这种情况下,李艾父母腾出了不到5平方米的小厨房,让他们三口人居住下来。这个小房子连普通的床都放不下,用木板搭了个小点儿的床铺,各种杂物只能堆在炕上。房间临西,夏天屋子像蒸笼。他记得,那年夏天,儿子脸上和头顶热得长满疖子。

在此之前,各种生活与生产物资的分配通过自上而下的单位制度进行,住房是这个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福利品。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只能“等靠要“——“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福利分房依据的是单位工龄、职称、工作年限、是否双职工等综合评分,想分房要论资排辈。所有人都期盼着单位分房能尽快轮上自己。即便分到房,面积也极小。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李家正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农村住房条件和之前比并没有大的变化。作家王安忆曾写文章《房子》,回忆她70年代插队期间去安徽淮北五河大刘庄插队的故事。被外庄人视为富庄的大刘庄,其标志为拥有“青砖到顶”的房子。在那里,房子分很多等,砖的高度则表明富有的程度。大刘庄青砖到顶,却没有一幢瓦顶的房子。

次年,李艾太太的单位临时借给他们一间7平方米的平房。在这间房子里住了两年后,再次赶上爱人单位分房,李家搬进了筒子楼。这是那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住房。

“筒子楼”是一条条串连着多个单间的长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筒子楼也被称作“福利房”,多是国有或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为解决职工住房而建造的住宅建筑,不少筒子楼由废弃的办公室或厂房改造而成。

筒子楼面积狭小,每个单间约十几平方米,尽头是洗漱间。厕所共用,每层只有几个蹲位。早晨排队洗漱、上厕所是家常便饭,厕所管道不时堵塞,夏天更是臭气熏天。楼中没有厨房,住户通常将简易蜂窝煤炉灶摆在家门口,下班后,楼道里油烟飞溅。

上海的石库门至今仍令不少老上海人怀念。在这座大城市,住房似乎从来都是最困难的事情。当时,上海人多住在市区弄堂狭小拥挤的“石库门”房子。这些留存至今的石库门,有“新式弄堂”、“公寓”,也有大量的“棚户”。

传统弄堂“石库门”房子的结构,底层有前门和后门。前门进去,是一个小天井,4~6平方米。然后进入“客堂间”,20~28 平方米。经过楼梯和小卫生间,到达厨房,6~8平方米。厨房有后门。上一道楼梯,到达“亭子间”,6~10 平方米,朝北,阴冷。再上一道楼梯,到达二楼“房间”,面积与“客堂间”相等。再上一道楼梯,就到了一个小晒台,也就是“亭子间”的房顶。再上一道楼梯,是“三层阁楼”,三角斜顶,人能够站得直的面积大约12平方米。楼梯台阶半个脚掌宽,危险系数高。

这样的房子,原始的设计,是一家人居住。“客堂间”会客,二楼“房间”是卧室。“亭子间”和“三层阁楼”堆放杂物。结构和现在的“联体别墅”相仿。但当时是四户以上人家共住。厕所是墙角拉上窗帘,里面放一个痰盂罐。几家人的煤气灶连着放,分别上锁。即便如此,比起“棚户”,已经算天堂了。

据1985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40%的居民住在不到四平方米的空间,而一对年轻夫妻通常和一对老夫妻以及孩子们住在一个房间。60%的家庭内没有下水道设施,71%以上的居民没有厨房。1995年武汉市有40%的居民住房困难,具体如下:12岁以上的子女与父母同住一室的占11. 9%; 12岁以上的异性子女同住一室的占4.0%;老少二代同住一室的占4.2%;己婚子女与父母同住一室的占2.6%;床晚上架起白天拆除的占6.5%;客厅单放床的占8.6%。

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杨慎做过调研:从1956年到1986年30年间全国城市仅盖了7亿平方米住宅,按照50平方米一套折1400万套,平均每年47万套。1985年国家对城镇住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人均住房面积仅2-4平方米。当年的电影《人到中年》也如实反映了大学教师们的蜗居状况。延续多年的福利性分配制度基本上取消了私人房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全民蜗居的出现。

 

商品房改革初探

1978年之后,尽管我国人民仍处在并将继续处在蜗居时代一段时间,但福利分房的制度已不是铁打不动。早在1980年,深圳已经开始做了第一次房地产商品化尝试。那年,深圳诞生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商品房,进行了最早的土地招拍挂尝试。

在住房改革启动前,深圳建设者只能从《列宁选集》中为自己的创举寻找理论依据。时任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总经理的骆锦星发现列宁曾说: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虽然是用改变过的形式——转交给社会。骆锦星意识到,在国有土地所有制之下,长期“出租”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地租”,就将是他们代表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取得的合法收益。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危险流量

    危险流量

  • 深海诱惑

    深海诱惑

  • 脱欧前夕,BBC的鬼节目

    脱欧前夕,BBC的鬼节目

  • 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广州即日起暂停新冠

    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广州即日起暂停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