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纸上笔锋浓转淡 墨间人生映斑斓丨专访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

作者:admin 2018-02-18 我要评论

9月26日,南京德基美术馆将迎来长达三个月的管峻书画精品展。管峻作为2012年度中华文化人物,2016年当选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是获得该称号的唯一一位书法家。...

纸上笔锋浓转淡 墨间人生映斑斓丨专访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
 
9月26日,南京德基美术馆将迎来长达三个月的“管峻书画精品展”。管峻作为2012年度“中华文化人物”,2016年当选“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是获得该称号的唯一一位书法家。作为中国最高艺术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曾为第二届国际青奥会与会的204个国家题写国名。出生成长在江苏的管峻,成为中国艺术大家后不忘乡里,并为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倾力奉献。
管峻,1964年出生,江苏省滨海县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成员兼书画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荣宝斋特聘书画家,美国密西根州“亲善大使”,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特聘研究员,曾获“中华文化十大年度人物”,“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管峻楷体”入选北大方正字库。
初识书法
1964年,管峻出生在苏北农村,生活单调,条件艰苦。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大字报”带来的现实书写需求,使“笔墨书写”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年少的管峻被墙上那些墨气浓烈的方块字深深吸引。
“那时最崇拜的就是能写一笔好字的人。”当时条件很差,没有笔墨纸砚,管峻就拿着树枝在家门口的黄河古道上描画。后来从大队得到少量报纸,他就剐下锅底灰,调成“墨汁”在报纸上写。尽管这完全比不了真的墨汁,但蘸着它能在报纸上看到笔触变化,已使管峻欣喜。如果报纸不够了,他就在土墙上接着画。没有字帖,毛主席手写的《满江红》、《井冈山》成了他临摹的对象。虽然那时年幼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但依然能将每一笔临摹得一模一样。
现在回想当年,管峻说,那时完全没有想过,写好字能有什么用处,只是最纯粹的热爱,但正是这种热爱为未来走向书画的道路,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一直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那时的启蒙,也就没有后来坚持学习书画的决心和勇气”。
定下志向
14岁那年,管峻认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李敦甫先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管峻有了明确的学习方法,正式走向了正规学习书法的道路,从此知道了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大书法家,用上真正的字帖。
1983年,当兵成为管峻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凭借一手好字,管峻的名气逐渐传开,也因为自己的艺术才情,获得了部队的特批名额,得以在部队施展才华。
更为幸运的是,管峻当兵的地方是人文荟萃的苏州,这里书家云集,展览众多,管峻在这里开阔了眼界。他买到了各种各样的字帖,也用上了真正的文房四宝。天赋、勤奋、机会缺一不可,在这期间,管峻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二十出头的他成为了苏州最年轻的书法家和江苏最年轻的书协会员。后来,管峻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从此真正走上了专业之路。
沐浴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学术环境中,特别是在老师的引领下,管峻无论是在书法技巧、书法意蕴、书法风格的培养上,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时管峻已经将书法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也将自己的定位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转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管峻赶上了时代的大潮,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展览层出不穷,管峻得以在全国崭露头角。一时成为了获奖最多的青年书法家,公认的“获奖专业户”。
下乡送福
2012年,管峻当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此时的管峻早已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了自己毕生的追求与责任,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不仅要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还要带领艺术家们进行艺术研究与交流活动,让艺术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
每年春节,管峻都会带领书法院的大书法家们下乡为老百姓写“福”字、送“福”字。老百姓拿到书法家的字挂在家里,心里说不出的喜悦,很多老百姓根本舍不得贴。每每送“福”总会排起长队,人人都想得到墨宝。哪怕再多的人,管峻总会大声地说:“大家放心,我们一定给每个人都写,写不完不结束。”有一次,管峻站在寒风里,一个人就写了上千个“福”字。
想起小时候,管峻在街上靠给别人写字以补家用。现在成为大书法家的他没有忘记过往,他通过下乡送“福”的方式回报社会。每一个福字都承载着书法的魅力和对老百姓们最诚挚的祝福,管峻用毛笔书写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爱与传承,这也是用艺术回报社会最真挚的方式。
对话管峻
(Q=北京青年周刊 A=管峻)
书法艺术迎来最好时代
Q:书法艺术在当下的地位如何?在电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用键盘鼠标代替纸笔,书法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A:我认为,书法现在赶上了好时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没有书法家协会、没有全国性展览,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个定义。现在不同,只要你想写字,字帖、画册、各种资料充足。各个城市的书法组织也数不胜数,艺术类的活动很多,只要你写得好,就一定有机会被大家看到。
虽然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们不像过去那样依赖用笔写字,但这反而增加了书法的魅力。现在练书法的孩子特别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学一些传统文化,首选是书法。专业的书法院校也很多,各大院校每年都在招书法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所以说书法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书法家也很受大家尊重。
Q:您说“笔墨当随时代”,一要深入经典、博学广览;二要合理创新、端正自己的创作方向,还要融入“大众的主流审美价值”。您对书法家的期许是什么?
A:书法艺术跟科技创新不太一样,风格是自然养成的,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大家留下这么多作品,他们的风格是不尽相同的,各有特点。研习传统,首先要走正路,总归能找到一个跟你相对应的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绘画不太一样,但是好的东西一定有相同的共性。中国文化中讲究的雅俗共赏,体现的是一种大众都能接受的审美概念,传递的是集体审美的力量,王羲之、柳公权、苏东坡都是这样。我从小受老师的影响,走纯粹传统的路,接触的都是中国最经典的东西,才形成了我现在的风格,对此我很感激。
管体楷书增色公共空间
Q:方正字库收录了您的字体,命名为“管体”, 在信息时代被广泛应用,就连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使用了您的字。您认为它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有了“管体”以后,社会上用的人多了,是一件好事吗?其历史地位将是什么?
A:这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之前我对字库不太了解,也没想到我会参与此中。北大方正想开发一套楷书字库,他们来找我,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直到姜昆老师建议,我才有了做字库的想法。
我大概花了半年时间,写了一万多字。作为书法家,本以为自己认识很多字,但在写字库的过程中,又认识了许多不认识的生僻字,对每个字的含义和出处都做了重新的梳理,这是很有意思的。
我的字能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这是大家对我的风格的认可,这也印证了人们对于提升公共空间审美的渴求。我很赞同余秋雨老师强调的艺术化公共空间美学概念。如果每天睁开眼都能看到艺术的美,我们的生活将发生极大的改变。长久以来也将提高人们的文化审美水平,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文化自信。
河北沧州作为《诗经》的发源地,市委市政府要在市中心建一个诗经公园,想在公园内设置一块用楷书写满《诗经》的石碑。他们希望能由我来书写,于是我手书了四万多字的全本《诗经》。《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展现了自古以来,文学律动的优美和文化的精深,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诗经公园的打造,也将成为沧州市,乃至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将传统文化展现给世界的方式,能为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出一份力,我觉得十分荣幸。
其实作为艺术家本身,作品将来的历史地位会是怎么样,既是艺术家不能左右的,也是不该考虑的。我一直讲,做艺术和文化终将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你无法知道,你的思考和理念对于后世究竟有什么价值,你只能竭力去把当下做好,对你来说,每一天都是历史。
肩挑重担传播书法艺术
Q:拥有艺术家和书法院院长的双重身份,您是如何规划二者时间的?艺术是偏感性的,管理是偏理性的,在艺术和领导团队之间如何做到感性与理性的穿插?
A:相比较“院长”,我更觉得自己是个专业机构的“召集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着力于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院里有许多专业方向,每个方向都有全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大家。作为种类多元化的机构,各专业之间齐头并进。我作为书法院的召集人,也要让书法方向的研究和创作全面发展,在艺术探索上做好平衡工作,让书法院的艺术家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作,而不是只专注于一种艺术理念。
工作和创作都是需要时间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每年主办各类全国性的展览,还有各种艺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任务。作为艺术家,我还要做好自己的专业。至于如何平衡,我认为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心态。对于我来说,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尽可能抓紧时间做好自己的专业肯定是最重要的。同时,调整好心态也能让我在工作之中有所汲取,其实我们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艺术本身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有那么多中国最顶级的艺术家,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不同理念的碰撞也会对自己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Q:您曾与莫言等人共同当选2012年度“中华文化人物”,在2016 年当选了“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作为中国书法院院长,在传播和传承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您认为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A:工匠精神需要提倡,尤其在传统文化慢慢褪色的年代,一定要提倡弘扬。如何引领传统文化,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推广,在我看来,这是所有艺术家的责任。这次于丹老师邀请我到日本参加活动,很多日本国会议员前来听课,前首相也专门发来贺信,这就是文化的作用,他们对中国的书法和汉字情有独钟。这种活动非常有意义,文化交流是宣传国家文化最好的方式。
很长的阶段里,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更美好,思想乃至文化都更超前。但我是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研究的,我深知华夏文明的魅力,所以很想真切地了解各种文化间的差异。艺术理念是没有高低贵贱的,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让不同理念在解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只有了解双方的理念,才能有效地理解对方的思考,才能让对方理解我们的艺术。
随着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世界对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去年美国密西根州专门到中国来,为了寻求州名最准确的发音用字,请清华北大等高校举办了一个比赛,确定换掉了密歇根的“歇”,成为密西根的“西”。请我为密西根州题写州名,并在北京贵宾楼举办了一个仪式,还授予了我密西根州“亲善大使”的荣誉称号,这也说明他们对我们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
这些年我去了很多地方,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到的文化,每个文化留下的精华,都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世界存在过众多文明,但很多文明被破坏了,或正在破坏,而中华文化几千年历史,我们保护得很好,这更加坚定了我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只有把自己本民族的东西发挥得最好,才是对世界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
Q:有人说,最难的是超越自己,青年成名,获奖无数。在这个高度该怎么再往上走呢?
A:对每个人来讲,如何超越自己在每一个时期都是个永恒的问题。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艺术生命要延续的话,必须要健康发展,尤其是书法和绘画。
我们现在有一个好的大环境,只要你有能力和水平,就不会被埋没。但是,现在社会节奏快,这时候人的定力非常重要,自我发展的定位和眼光格局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纯粹只关注书法和绘画,那眼光会是狭隘的,于发展不利。真正的艺术一定是包容的、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新的东西,才能继续前行。
我潜下心来向传统学习,同时也向不同行业的成功人士学习,这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到这个阶段,市场、位置、外界的一切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只有艺术本身。有人问我最好的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其实每一件作品都只是记录了我当下的水平,对我来说它们永远不够好,我一直都在追寻最好的道路上。至于究竟好与不好,还是交给大家来评判吧。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女排的方法论

    女排的方法论

  • 漳州基地:女排腾飞的起点

    漳州基地:女排腾飞的起点

  • 郎平说:“挺难的”

    郎平说:“挺难的”

  • 陈忠和:打造“黄金一代”

    陈忠和:打造“黄金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