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钋和镭的爱情物语

作者:admin 2020-02-26 我要评论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归功于她伟大的科学成就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发现和提纯。从另一个角度看,钋和镭同时是居里夫妇爱情的产物,...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归功于她伟大的科学成就——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发现和提纯。从另一个角度看,钋和镭同时是居里夫妇爱情的产物,它体现了一个男子对妻子科学事业的尊重与认可。

 

玛丽亚·居里与皮埃尔·居里

 

文/张佳婧

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玛丽亚·居里成为了诺奖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奖的女科学家,这让大众和媒体感到兴奋。在颁奖典礼上,瑞典科学院院长在发言中引用了《创世记》中的句子:“那人(指亚当)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居里夫妇因为在此前的研究中过度劳累,身体状况不佳,加上居里夫人正好怀了二胎,两人的斯德哥尔摩之行在1905年才得以实现。在某种“约定俗成”之下,由皮埃尔·居里作为代表,发表了他们的学术演讲。

令在场者动容的是,居里先生措辞严谨,他非常注意区分居里夫人的个人成果和他们的共同研究。“居里夫人研究了含铀或钍的矿物。”他平静地讲述在放射性研究领域居里夫人开创性的首功,“居里夫人认为,这些物质中含有我们尚未认识的放射性化学元素。”

在20世纪女权运动影响日渐盛大后,有人认为“居里夫人”这个称号是对玛丽亚的某种侮辱,它使得玛丽亚被剥夺了女科学家的独立性。但事实上,撇开时代的局限,居里先生对于妻子其实自始至终抱有欣赏、鼓舞与尊重,他们是不多见的照亮彼此并在科学史上留下名字的伴侣。

两个不婚主义者的相爱

1891年11月,24岁的波兰女子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进入巴黎大学求学。为了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玛丽亚此前一连工作了好几年,这才积攒了足够的钱,登上来巴黎的火车。她拒绝了住在巴黎郊区的姐姐姐夫提供的食宿,独自一人住在学校附近的狭小阁楼里。

和当时许多波兰来的留学生一样,玛丽亚的求学生活清贫艰苦。为了节省金钱和时间,她常常一连几个星期只吃面包、鸡蛋和水果充饥,因而得了贫血,不时还会晕倒。玛丽亚年年如一日地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阁楼,1893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在30名应试者中拔得头筹,1894年又以第二名的好成绩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

也是在那一年,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男人——皮埃尔·居里。两人因为共同好友、波兰科学家科瓦尔斯基结缘。据玛丽亚多年以后的回忆,两人初遇的场景堪称浪漫:“当我走进这位教授家的客厅时,我看见了这个年轻人。他正好站在一扇朝向阳台的法式窗户的凹入处,宛如镶嵌在玻璃窗上的一幅画一样。他身材修长,头发是赤褐色的,一双大眼睛清澈明亮。他的神态飘逸,表情深沉而又温柔。第一眼看到他时,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的梦幻者。”

彼时35岁的皮埃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他在晶体学、磁学、压电性等多个领域都有涉猎,18岁就获得了巴黎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22岁发现了压电效应,23岁发明了压电石英静电计,24岁担任巴黎物理化工学院物理实验室主任(后文简称“理化学院”),之后转向结晶研究,是研究晶体对称性的先驱。就在他与玛丽亚相识的那一年,他还预言了磁电耦合效应。尽管如此,这个拒绝接受任何勋章也无意争取职位的天才科学家一直收入微薄,工作十余年,他的月收入不过300法郎,这和工厂里的技工不相上下。

在遇到对方之前,两人都曾是不婚主义者,青年时期失败的恋爱和献身科学的生活原则使两人本能地警惕爱情。尤其是居里,有着在今天看来所谓“直男癌”的观念,22岁的他就曾在日记中写道:“女人比我们男人更喜欢为物质生活而生活,天才的有思想的女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因此,当我们被某种神秘的爱情所驱使,想要进入某种反自然的道路时,当我们全神贯注于自然奥秘时,我们往往就会与社会相隔绝,我们就常常要与女人去斗争,而男人在这种斗争中永远是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女人会以生活和本能的名义扯住我们的后腿。”

费雷德克里·居里与伊伦·居里

 

居里格外警惕庸俗的爱情对于他科学事业的干扰,直到他遇到玛丽亚,这位同样摒弃物质追求、将科学作为最高事业的波兰女子。因为她,皮埃尔坠入情网。他多次登门拜访,与她谈天说地,从结晶学研究到童年生活,他们无话不谈。没过几个月,皮埃尔就向玛丽亚求婚,但这位心系祖国的波兰女子婉拒了他。

那年夏天,玛丽亚完成学业后回到波兰看望父亲,在这段分离的时光里,皮埃尔写过不少情意绵绵的书信,深恐他梦寐以求的爱人不再回到巴黎。“听到你的消息是我最大的喜悦,我难以接受两个月得不到你的消息,毕竟,你随便写的几个字都会受到极大的欢迎。希望你好好休养,10月份回到我们的身边。”“我斗胆幻想着一桩美事,期盼着我俩能相依相偎地在我们的梦想中度过一生:你报效祖国的梦、我们为人类谋幸福的梦和我们的科学之梦。”

10月份到了,玛丽亚如约回到巴黎,无比喜悦的皮埃尔再次向玛丽亚求婚,这次他改变了策略,他先是问玛丽亚是否愿意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一同工作,再退一步,他愿意去波兰谋生,只为和她一同进行科学研究。不仅如此,皮埃尔还发动自己的母亲去给玛丽亚的姐姐、姐夫吹耳旁风:“全世界的人谁也比不上我们家皮埃尔。叫你妹妹不要犹豫,她嫁给我儿子比跟了别人幸福得多。”玛丽亚沦陷在皮埃尔的攻势下,她答应与皮埃尔结为夫妇。

1895年7月26日,玛丽亚穿着一件崭新的海军蓝色毛料长裙——她特意选了深色的衣服,方便以后在实验室也可以穿——和皮埃尔举办了简单却温馨的婚礼。从此,玛丽亚便多了一个在今天耳熟能详的称呼:居里夫人。

钋和镭:事业与爱情的结晶

1897年,婚后两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伊蕾娜出生了。居里夫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永恒的难题:如何平衡母亲的角色和自己的事业?居里先生是妻子的科研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他经常说,上帝特意为他造就了这样一个好妻子,就是为了让她与他分享一切的。

他们选择雇一个女佣,还把居里先生的父亲接过来同住。至于玛丽亚的事业,居里夫妇一同研究最新的物理学著作,为玛丽亚的物理学博士论文选题。法国科学家亨利·贝克莱尔的著作吸引了居里夫人的眼球。X射线被发现以后,科学家试图确定这类射线的性质,贝克莱尔在研究铀盐时观察到神秘的放射现象。这个完全未被开发的领域成为了居里夫人的研究课题。

为了解决实验场所的问题,皮埃尔与理化学院的校长多次交涉,才勉强为夫人争取到一个简陋的实验场所:底层一个用玻璃包起来的储藏室。

未来的一年里,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进展迅速,她先是在研究铀射线时发现其他元素也具有放射性(Radioactivity),又在检查许多矿石时发现了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元素。这些突破性进展让居里先生决定暂停自己在结晶方面的研究,帮助妻子一同研究这种新物质。

那一年,他们先后在沥青铀矿中发现了两种新元素,分别命名为钋和镭,后者尤其在治疗癌症方面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这一发现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固有的知识结构,与根深蒂固的物质构成观念相矛盾,人们该如何解释这些放射性物体的自然放射性呢?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两种新元素的存在并研究它们的性质,居里夫妇决定将镭提纯出来。他们先是动用自己微薄的积蓄从奥地利的一个炼铀厂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来了一吨铀沥青矿废渣,又靠理化学院提供的一处简陋的木棚搭建了一个实验室。木棚上方有一个充满裂缝的玻璃天窗,下雨天总是漏水,棚里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耐。由于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棚里一旦做起化学实验便毒气弥漫。

为了保证实验的进行,夫妻俩经常在木棚里随便做点吃的充当午餐。负责提炼镭盐的居里夫人有时不得不一整天都用一根同她身体一般重的大铁棒搅拌沸腾着的工业废渣。有时,室内飘浮的粉尘影响到浓缩镭的结晶、分离工作,这让他们困扰不已。但是,只要围绕着小木棚走几圈,讨论一番,他们很快又能重整旗鼓重新投入实验。在居里夫人的自传中,她将他们一起从事研究的这段时光称为“我们共同生活中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时期”。

自他们开始合作的那一天起,就无法区分哪部分成绩应该归功于玛丽亚,哪部分成绩属于皮埃尔。在他们写满公式的工作笔记中,两人的笔记混杂在一起;在他们发表的科学著作上,差不多都签着两个人的名字;在这些著作中,处处都有“我们发现……”“我们观察到……”之类的字眼。

可以说,科研事业、夫妻生活、生儿育女,这三个难以兼顾的元素在居里夫妇的婚姻中实现了完美的平衡。做实验之余,居里夫妇会骑着自行车去郊外游玩,这是他们婚后一直延续的娱乐活动。晚上玛丽亚哄孩子入睡后回到丈夫身边,平日里和妻子形影不离的居里先生还会吃起孩子的醋:“你除了那个孩子什么都不考虑!”等家人入睡后,他们会手挽手走去工作的小木棚,观察他们提炼、分离出来的镭散发出的光芒。

他们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居里夫人传》中这样刻画那个场面:“她小心翼翼向前走,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在黑暗中默默坐下。两个人的脸都转向那些微光,转向那神秘的放射源,那是镭,是他们的镭。她俯身向前,弯下脑袋,带着热切心情,姿势就像一个小时前望着孩子酣睡。她的爱人轻轻抚摸她的头发。”

这样艰苦而富有热情的研究足足持续了4年。1902年,居里夫妇成功提炼出1分克特别纯净的氯化镭。这些氯化镭显示出了镭元素所应具有的性质,而且具有不同于其他元素的特别光谱。他们同时确定了镭的原子量,掌握了镭作为一种新元素的诸多证据。

1903年,居里夫人顺利获得她的博士学位。随着镭在治疗癌症方面显现出的独特作用,居里夫妇提纯镭的技术受到了美国技术人员的关注,美国工程师申请获取制镭的相关信息。他们决定放弃申请制取镭的专利,即使这将为他们带来大量的财物足以获得一个好的实验室。居里夫妇相信,唯有公开制镭方法,镭工艺才能尽快发展起来。

同年,居里夫妇与亨利·贝克莱尔因为对放射现象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歧视中前进

然而,居里夫人的诺奖之路本不顺利。最初被提名这一奖项的只有居里先生与贝克莱尔两人。提名委员会中的瑞典数学家马格努斯·戈斯塔·米塔格-莱夫勒在当时是难得的女科学家的拥趸,他为此专门写信给皮埃尔,得知状况的居里先生在给委员会的回信中反复强调居里夫人在放射性研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居里夫妇这才得以同时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人的一生都在和性别歧视作斗争: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大学,却不能在她的祖国波兰找到一份适合的教职;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却终身没能成为法国科学院的成员。但是居里先生,他视玛丽亚为挚友、工作伙伴与爱人。无论是在追求玛丽亚时还是在结婚以后,他始终尊重、认可居里夫人的价值、能力与理想。可以说,正是在这样一段进步的、先锋的、平等的爱情中,镭才得以问世。

1906年4月19日,一场马车事故夺走了居里先生的生命,这成为了居里夫人生命的转折点。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居里夫人悲痛万分,沉重的精神打击使她濒临崩溃。但是,皮埃尔生前与她的一次谈话却始终鼓舞着她:“即使我不在了,你也必须坚持工作下去。”那年秋天开始,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学任教,两年以后,她被聘为教授。

同时,居里夫人一边养育两个年幼的女儿,一边继续镭的研究。1911年,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钋和镭这两种新元素以及提纯镭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当时的她在法国却丑闻缠身。她获诺奖的新闻在报纸的角落被一笔带过,头条却尽是她与一位小她5岁的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的绯闻。

朗之万在科学界以其对顺磁性及抗磁性的研究而闻名。他不仅是皮埃尔的学生,还是一位有着4个孩子的有妇之夫。皮埃尔去世以后,朗之万和玛丽亚确实在密切的合作中渐生情愫,如果没有朗之万,玛丽亚很难走出皮埃尔去世的阴影,也很难如此顺畅地继续推进有关镭的研究。朗之万的分居妻子,一位从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女子拒绝和丈夫离婚,并派人入室盗窃了不少朗之万的信件,其中就包括玛丽亚写给朗之万的情书。朗之万太太继而将这些信件公之于众,这一丑闻事件也因此走向高潮。愤怒的法国民众聚集在居里夫人的家门前,羞辱她为“外国佬”“偷夫贼”“波兰荡妇”。

好在不少支持居里夫人的朋友帮助她度过了这场危机,其中就包括她的学生玛格丽特·博雷尔,她为此与她的父亲、巴黎大学物理学院的院长保罗·艾培争执道:“如果你屈服于那愚蠢的民族主义运动,坚持要玛丽亚离开法国,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居里夫人一生的挚友爱因斯坦也写信宽慰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爱因斯坦的私生活远比居里夫人复杂得多,但人们对此却鲜有非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居里夫人重新活跃于公众视野中,她投入X射线和解剖学的研究,投入战争前线应用技术研究,这些医疗服务帮助了大量伤员避免残疾、减轻痛苦。1934年,居里夫人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身染恶性白血病逝世。

居里家族的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居里夫妇的大女儿伊蕾娜·约里奥-居里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西方女子出嫁后通常随夫姓,这对夫妇为纪念居里这一伟大姓氏,采取了夫妻双姓合一的方式)因为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妇的小女婿,艾芙·居里的丈夫亨利·理查森·拉布伊斯,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的一生,她与皮埃尔·居里的爱情故事或许未必完美,但他们留给世界的礼物,无论是钋、镭还是两位优秀的女儿,都无愧称之为伟大。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崇祯

    崇祯

  • 钋和镭的爱情物语

    钋和镭的爱情物语

  • 朱亚文:在舒适区的边缘试探

    朱亚文:在舒适区的边缘试探

  • 女排的方法论

    女排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