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十二 | 古老的焖酥鱼

作者:admin 2020-02-17 我要评论

焖酥鱼,也叫酥骨鱼,它是爱吃鱼又懒得吐鱼刺的家伙们的福音,但是这道菜究竟来自河北还是苏州,总会引起争执。在我看来,其实这道菜在江南地区成为文化中心之前...

焖酥鱼,也叫酥骨鱼,它是爱吃鱼又懒得吐鱼刺的家伙们的福音,但是这道菜究竟来自河北还是苏州,总会引起争执。在我看来,其实这道菜在江南地区成为文化中心之前就出现了,只不过它的调味要粗糙一些。

先说说做法。在河北的香河,我曾经向一个小饭馆的老板偷学过这道菜,因为他家主卖肉饼,店里最经典的佐酒凉菜,便是这道酥鱼,几乎每桌一盘。老板性格爽直,说,“黑鲫和银鲫是做这道菜的最合适的鱼”,鲫鱼肉咸众人皆知,却也因其骨刺之多,令人生畏,由此,焖的做法应运而生。刮鳞、去腮、去内脏,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把鱼擦干、放干,会让之后的操作变得轻松;起锅烧油,待油温到八成热时,将其下锅,炸十分钟左右,等到鱼身变硬时,捞出来控油。

随即,在锅底放上篦子,紧接着放入盐、花椒、大料、香砂、香叶、香菇、姜、蒜、葱等调味料,最终把鱼肉码在上面,等待开锅后,再加上白糖、醋、酱鱼、料酒,然后把砂锅置于炉火上面,把火烧至锅内香气四溢,热气腾腾。老板强调,加水要加淘米水,水没过小鱼最好,葱段要尽早捞出,否则肉味发酸,待锅内鱼汤再次沸腾后,把火调小,火劲大小调整到鱼汤微滚而不沸腾为好。等待鱼完全酥软需要近一个小时,随着装盘,晾干存放,这道传统的河北菜,也由此完成了。我猜测着这道凉菜在几百年前的样子,或许在张东官主理的宫廷苏州厨房出现前,这道菜并未加入酱油,而是完全以咸口为主的一道典型北方凉菜。

骨酥鱼是焖酥鱼的前身,它是有来历的。相传,这道菜最早起源于河北省邯郸市赵家。魏晋时期,由民间传入宫中,北宋被太祖赵匡胤就是河北涿州人,他非常理解这道菜,并颁旨御封,从此尊称圣旨骨酥鱼。从两宋到明清,各部大人都以能吃上一回此鱼为至高荣耀。经过数百上千年的发展,骨酥鱼以邯郸为中心,逐渐辐射到周边县市。

制作天然正宗的骨酥鱼,磁州窑特产的砂锅、料窨工艺和独特秘方,缺一不可,料窨是做骨酥鱼的一道关键工序,其实就是在特定的容器内,不加一滴水,通过温度的作用,把固体调料和液体调料混合后产生的气体调料作用到鱼体。通过“料窨”,料的味道和营养不仅能渗透到每一根骨刺,而且做鱼时隔街闻香,入口舒服,回味悠长。

根据网上的消息称,1961年毛主席品尝了这道菜之后,也大加称赞。1972年,在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的庆祝晚宴上,骨酥鱼和茅台一起受到日本邻邦的好评。

中国人吃鱼讲究太多,鱼头朝谁,翻不翻身,谁先动筷子,谁吃鱼尾,因地而异,异常繁杂。毕竟在古代,能吃到鱼肉的大多是“中产阶级”以上,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说的就是这河鲜的价格,自然不菲。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里的“脍”,说的就是鱼糜,是生鱼所切出的细肉。一句话简明扼要,道出吃鱼的最高境界。清代文人仙侣,后改名为李渔,足见他对鱼的钟情,在《闲情偶寄》中,他写道:“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然二美虽兼,又有所重在一者。如鲟、如鲫、如鲤,皆以鲜胜者也,鲜宜清煮作汤……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只在初熟离釜之片刻,若先烹以待,是使鱼之至美,发泄于空虚无人之境;待客至而再经火气,犹冷饭之复炊,残酒之再热,有其形而无其质矣。煮鱼之水忌多,仅足伴鱼而止,水多一口,则鱼淡一分。”足见这位老兄对鱼的执着。

在古人的生活中,吃到新鲜的鱼并不像今天这般容易,因此,吃鱼的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吃鱼,蕴含着古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他们的处世哲学,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鱼菜的情感,依然存留在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

不过,作为小菜的焖酥鱼就让人倍感轻松,无所谓鱼头怎么样摆放,无所谓用什么样的餐具使用,即便下手去拿,桌上的人也不会觉得无礼,至于“食鱼无反”,更不是什么问题了,因为原本坚硬、恼人的鱼刺都化在肉里了。

(摄影:蔡小川 撰文:黑麦 制作:汪蕾)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小城美食多

    小城美食多

  • 扬州早茶的“小吃八怪”

    扬州早茶的“小吃八怪”

  • 杯中山海经 | 欲望就是欲望

    杯中山海经 | 欲望就是欲望

  • 去年吃了两次豚

    去年吃了两次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