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通往统一的道路

作者:admin 2019-10-18 我要评论

文/叶超 拿到童世骏教授的《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一书,不由得心头一震。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心的,也是我所认为的中国当下最为重要的问题。我与童教授学科...

文/叶超

拿到童世骏教授的《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一书,不由得心头一震。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心的,也是我所认为的中国当下最为重要的问题。我与童教授学科背景不一样,对该书的解读虽然有 “冒昧越界 ”之嫌或陷入“隔靴搔痒 ”之境,但正如童教授一直研究和倡导的 “重叠共识”与“视域融合 ”,即使存在误读和误解的风险,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争鸣无疑比学科界限更重要。

总体来看,这本书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厚重且精彩的 “拼盘 ”。书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既有面向大众的演讲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也有专业性很强的论文;既有对国家大事、民族精神、中外文明、教育发展等宏大论题的深入讨论,也有对日常生活背后伦理秩序的娓娓道来。正是因为作者兼具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素养与严谨的西方哲学理性思辨精神,才能有机地把这些不同领域的话题、材料、观点为一炉。

与许多枯燥的哲学著作不同,该书通俗易懂,极具可读性。即使是少数说理思辨的专业文章,也力求平实,并无一些哲学著作那种不停地抽象思辨和倒换概念的 “弊病”。作者也许正是有意通过这种 “大拼盘 ”的方式来展现当代中国面临的精神挑战是来自多方面的,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和非此即彼,甚至也不仅仅是狭义和不变的 “中国”,正如作者在与李泽厚对谈时的一语道破:“当代中国的现实,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中国现实。”这句话点出了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变动、交互作用、复杂多元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一个 “古、今、中、外”错综交织的时空体系。这是最大的现实问题。就连 “中国 ”一词的涵义或意义都已经或不得不变化,这对那些执着地寻找明确的中国模式的人来讲,无疑是强大的精神挑战。

尽管从论题、视角到方法都在变换,但该书结构并不散乱,反而体现出一种 “形散而神不散 ”的紧密关联。正如多棱镜在折射不同映像的同时自身也是一个整体,该书将传统的 “人生问题 ”和“中国问题 ”汇聚为一个问题 “中国人向何处去 ”,并敏锐地捕捉到世界与中国命运已经紧密关联的动向。正是这一深刻立意,才使得作者游刃有余地游弋在中国传统与西方思想,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以及理性思辨与价值实践之间,并将它们很好地串联起来,形成这样一部雅俗共赏的文集。

“世界(中国)人向何处去 ”的命题归根结底是一个道路问题。据哲学家海德格尔考证,“哲学 ”一词最早的希腊文涵义就是 “道路”,后来才衍生出 “热爱智慧 ”的涵义(《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一九九六年版)。巧合的是(海德格尔也注意到这种巧合),中国传统哲学 ——道家哲学恰恰也是名之为 “道”。种种形而上的 “道”(理性、逻辑、思维、道理、道德、规律、法则等),其实最早都源于直观和具体的、现实中的道路。从具体的道路到抽象的学术、人生道路,再到中国与世界发展的 “道路 ”,形而下与形而上完整地统一在 “道路”问题上。

道路问题是首要问题,对哲学乃至其他研究都是如此。因此,应对世界与中国命运交错的巨大挑战,我们得有一种 “统一性 ”的自觉,也就是自觉地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理性与感性、精神与实践、继承与超越、个体与集体等统一观之,并践行之。如果我们把上述范畴割裂开来,那么,在这个剧烈变动的世界中,将很有可能陷入更为割裂的自我与社会,进而徘徊歧路而莫知所终。因此,哲学的道路,其实也是人生的道路,其要义在于始终寻求一种统一性和完整性。

就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而言,我们往往缺乏一种 “统一 ”思维,只强调 “中 ”或“西 ”的一者,并以 “体 ”和“用 ”分出主次,这是现代化进程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现今中国经济和技术上的大发展并未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反而有所掩盖,这确实值得我们警惕。在文化、精神、思想上缺乏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缺乏创见,既会使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也会使得 “物质文明 ”成为没有根基和灵魂的华丽外衣。只注重有形的 “物质”建设,恰恰背离了 “君子不器”的中国传统。要实现和达到学术自信和理论自信,既需要将“道 ”与“术 ”、“体 ”与“用 ”、“中”与“西”等对立的东西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突破这些二元论的范畴,探入更复杂、更深层、更多样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而不被传统或固定的思维范式所局限,进行自己的理论抽象和演绎。因此,无论是本体论还是方法论层面,道路其实都是一个处于变化中、不断生成的(becoming)的多重复合体,最需要的首先是力求统一的认识而不是知识、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分割和割裂。

快速的全球化和城镇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时空,信息化与智能技术的发展则使得知识创造、传播和扩散冲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每个人都可更方便地切近和掌握即使很高深的学问。通过网络和媒体,人们可以自由地学习世界顶级的哲学或科学课程。与此同时,碎片化的、快餐式的知识也遍布甚至主导生活,媒介也正在由一个中介者变成主体,高度发达的传媒社会既对传统的物质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也冲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会不会因而惰于思考并难觅精神家园?从这一点看,今日之中国和世界,人的精神生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是因为,就现代化这一命题而言,当代中国在时间尺度上具有历史纵深和延续性,在空间尺度上也反映着内部的复杂性并受外部的强大影响。这种时空压缩与频繁的社会交流交互对当今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和精神由此而产生诸多离散和裂变。但在精神或哲学领域,寻求一种 “统一性 ”或“恒定性 ”的渴望却前所未有地强烈。至于这种 “统一性 ”到底表现为何,是否能够或如何实现,则是一个需要更深入讨论的大话题。无论如何,中国乃至世界人所面对的精神挑战的命题或课题可说是切中肯綮,正是下所需。

全书无论是谈教育,还是论人生,都不乏真知灼见,值得反复阅读和仔细思量。即使是面向大众的讲演,也严谨有据,一丝不苟地标注出处。与诸多中外大家的对谈显示出作者在中西学术之间切换自如的学术素养,反映出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学术自信。这本著作在体例上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它试图消减大众与哲学(家)之间的距离,正如作者所强调的青春梦想与理性平和之间的调和一样。也许相比坚硬的、充满割裂的现实,“统一性 ”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但只要我们在路上,只要我们不停止朝此进发的努力和追求,我们就无疑在正确的道路上。哲学或学术研究是始终在路上的无尽旅程。其根本精神在于追求,而不在于达到。因此,让我们一起期待作者的下一步(部)。

(《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童世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一七年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文豪、史密斯和菲菲的炖菜

    文豪、史密斯和菲菲的炖菜

  • 读者来信(1073)

    读者来信(1073)

  • 虎妈威震逍遥津

    虎妈威震逍遥津

  • 《我的事说来话长》:治愈式“啃老”

    《我的事说来话长》:治愈式“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