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美国人其实也一样!一个在美国工作的8年级行销总监:人生充满选

作者:admin 2017-09-09 我要评论

我是想强调「在错的位置上」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犯错还是需要被容许的,这点毋庸置疑。 早上,一个四年前认识、很久没有联繫的朋友找了我閒聊...

我是想强调「在错的位置上」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犯错还是需要被容许的,这点毋庸置疑。
 
早上,一个四年前认识、很久没有联繫的朋友找了我閒聊。他是在社会普遍认知为优秀且与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他和我分享最近在职场上转换跑道的想法,聊天的过程中也刺激我一些思考,所以晚上沉淀后想自己记录下来,也带给自己更多反思。
 
 
 
 
  
 
(一)认知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无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来自家庭、学校或者同侪。然而,从我个人成长经历来看,学校体制给予的教育远远不够、甚至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判断、思考的能力。整个大环境对因材施教的落实也仅仅是嘴上的倡议罢了。
 
比如说,很少有家长在发现到孩子某个科目表现特别不好时,与孩子坐下来沟通并试图得到孩子内心的想法、一起找出原因、给予引导,甚至通过双向的分析来协助孩子判断。更多的时候我想是直接把孩子丢去补习班、买更多的测验券,或者打或者骂。这样的剧情,在我身边层出不穷,不断上演。
 
正是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我们社会中的年轻人,到年龄相对比较大(通常是上了大学、甚至出社会以后)的阶段,才开始探寻自己的兴趣、才开始所谓寻找自我。我们的「适性发展」貌似只停留在课程题纲、教育方针的文件、政治人物的政见报告、口号以及小学那篇大家都写过的「我的志向」作文内。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要是实现了怎麽办呢?」。然而,我们的环境不但没有提供实现的可能性,甚至没有足够地去鼓励年轻人做梦。做梦的人当然还是有,但很多时候,反而碍于舆论压力、同侪压力、网路暴力、主流价值观、文化等客观因素,没有勇敢的落实。
 
我认为,及早意识到这些潜在问题和潜在的影响,可以避免创造出更多意识形态评论者还有减少网路上充斥著的「键盘魔人」和「酸民」。键盘魔人及酸民所带来的舆论效应又是另一个话题了,不过,这也相当程度的影响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或者是自我的信心。
 
这是个资讯爆炸的时代,网际网路使得获取信息前所未有的容易,然而,内容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也相当程度地造成许多问题,比如更难去判断、更容易被引导、更容易产生网路霸凌等等。穿梭于两岸市场,从内容获取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之前的「茶叶蛋事件」、「大陆观光客机场随地小便事件」等等,不同立场的人很容易就产生既定印象,并继续散播自己立场的言论。
 
冷静下来,多少人看了茶叶蛋新闻觉得台湾人瞧不起他们的大陆人,真正到过台湾或者与台湾人对话过?多少看了随地小便新闻但没去过大陆的台湾人知道大陆现在方方面面的领先?内容的存在永远受主观的框架束缚,没有绝对的客观,而不敢违逆主流思维的现状却通过网际网路传播快速、容易的特性无限放大,导致许多价值偏差的结果。
 
各种资讯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冷静思考,要不然当我看到诚品书局畅销书架上摆著「躺著学英语」、「学英语不用背单字」等书时,我就信了,然后就不会有这篇文章了。
 
结论是:对的事情不见得被大众所接受(主流社会价值观),而时势所趋的价值观不见得就是正确的真理,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而这种网际网路进步而导致的舆论带来的衝击与所谓酸民现象,也许默默地扼杀了许多不可多得的英才,或者说,拆毁了一些给人才展露光芒的舞台,值得大家思考。
 
观念也好、文化也好甚至是环境也好,都不是凭己力很容易去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更早地认清、更早地调整然后更好地实践。所以,能够拥有认知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认知的过程中,需要取得一定的平衡,这是一个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有时,只有透过不断尝试,才能逐步调整到更理想的状态。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年轻人创造认识自己的条件和环境,并给予犯错的空间。「知道自己几两重」,我认为,很多时候是採取下一步动作的前提。也许你的认知仍有偏差,但至少在一个评估的动作之后,会提高你尝试的意愿和概率。不试试,怎麽应证呢?错了?就修正吧!
选择永远是需要从短期、中期、长期来判断优劣,其实可以简单的画表来帮助自己理清头绪、评估风险和各种複杂因素产生的利弊关系。比如说,要找市场行销相关的工作,那首先需要评估自身条件,搞清楚行业类别怎麽选择,和个人兴趣还有能力是否匹配?发展的空间是什麽?
 
花点时间研究这个行业别的公司的「市场部」组织大致都是怎麽样的,每个部门或者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岗位的人大多是做什麽的?如何分工?其实Linkedin等产品的出现让这方面的准备工作门槛降低很多。你很容易可以画出感兴趣的公司、行业别的简易组织架构及工作内容。
 
 
 
 
  
针对不懂的,又有Google大神可以收集资料。综合考量之后,其实只要搞清楚自己是否有兴趣、有能力、职涯目标是什麽、想获得、想学习的是什麽?要的是眼界、机会、舞台、薪水还是.......? 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但弄清楚全盘样貌和釐清观念,对要掌握的事物还有自己有比较好的认知,是做选择最好的方法。做完功课以后,你就能找到对的人,然后,问对的问题,去应证你准备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疑问。
 
 
(三)俯视仰视
 
 
其实就是抽离+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不仅仅是置身自己于高处、于上位,而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全盘思考。下面待久了不好揣摩上面、上面待久了,不好揣摩下面。所以这也是个必须经常反覆思考、揣摩的过程,目的是培养自己更全面的思考能力,也就是全局观。
 
为什麽要抽离?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拘泥在自己的小圈子内,而忽视了「旁观者清」的重要性。每个环节都通盘考虑的时候,往往可以得到不一样的思路。
 
我们看待问题时或者表达不满时,总能从全局的角度来议论,但很有意思的是,看待自己时总是从局部或者很有限的范围来评价。
 
比如台湾好几年来总带在嘴边的「年轻人领22K、年轻人买不起房子、年轻人如何如何......」,我们总谈论这些很大的议题,例如基本工资应该调涨,大家当然一片倒应声说好,但是多少人拆解这些问题追根究柢,或者落到自己头上反思原因呢?
 
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只是觉得问题就是1.政府不给力 2.老板小气 3.公司福利不好。这样的价值观其实是从上到下的。政府看到许多人才流失、出走的同时,除了呼吁大家回来投资台湾之外,似乎没有为投资台湾这件事创造条件。很多时候我们跟随著萤光幕前的人们瞎起鬨,感觉好像参与了很多社会议题,但轰轰烈烈一阵后,我们做了什麽?当其他人安静地前进时,我们除了寻找下一个热议的抱怨点外,还能做些什麽?
 
我记得我刚开始在小米工作时,HTC还在巅峰期,一位自己开小软体公司的长辈曾和说:大陆品牌没有前途,在台湾更没有市场,要聪明点。高中时曾有老师在二年级准备选组时跑来告诉我,如果我读了社会组未来走文、商,出了社会薪水一定低、一定不如理工组的毕业生。
 
结果是什麽?显然,两位长辈通过自己主观且侷限的判断,给予了年轻人非常直接且不留思考空间的建言。我庆幸当时自己针对市场、经济局势还有发展的判断,以及对自己认知的判断坚持走了一条路,即使跌跌撞撞,却也有了不同的结果。
 
拿我的专业举例,我曾负责的团队职能有行销文案撰写、行销策划、行销信息提炼、付费媒体推广、创意中心、用户营运团队.......如果我是其中一个写文案的文字工作者,我该如何提升工作能力或者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
 
首先,我会思考一名文字工作者的职责是什麽,是撰写文案,包含了广告文案、网页文案、传播用的文案,可能是新闻稿、可能是社群媒体的一则帖子、可能是E-mail内的广告文案,可能是品牌或者产品故事。再来看看自己的背景,学的是语言和新闻学。那我可能会先搞清楚同一个部门裡的其它人都做些什麽,因为之所有被放在一起有一定的道理。
 
然后我会试著去分析观察公司顶层的目标、策略是什麽,市场上的趋势是什麽,再回过头来思考手上的基础工作如何更好地去支撑这些目标。如果工作的同时我能去思考用户的需求、大众的反应、设计如何配合、重大里程节点是否匹配、产品如何包装、趋势、媒体舆论等,那我显然就不仅仅只能是个文字工作者,知道如何写出漂亮词藻的文案,而是可以更全面的去把事情做好。下一步,也许是思考跳出部门边界后还能怎麽做得更好。
 
考虑到其他部门的需求和现状,从不同的角度去检视和评估自己的工作。也许,我可以和数据团队坐下来请益,如何从科学角度看市场工作成功与否、如何定义成功,成功的定义是否和公司管理层的认知相近?上到下、下到上循环的过程裡往往能看到许多问题,而发现问题后思考解决方案再提出,则可以更好地刺激、训练自己,也能提升全盘的管理能力。
 
如果你在手机行业裡做文字工作多年,你仅仅是关注怎麽把句子写顺、辞藻华丽,那几年过去,也许你还是对手机产品或者行业一概不知、对其他人都在做什麽也没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嗯,你还是只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小编?)。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人人都是天才,只是许多时候被放错了位置。你不会教鱼去爬树,对吧?其实,还有很多点没有说得很透,也还有很多地方自己做的也很差,写下来,除了分享之外,也是给自己很大的提醒,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同求进步。
 
 
(二)选择
 
 
这一点,从实际经验举例。过去我曾写过的一篇文章裡讨论过「我该读什麽系」、「我该选什麽课」之类的话题。其实,还有进入职场后,大家总问的:「我该朝什麽领域发展」?今天这位朋友问了我:你多次的转换跑道是否都有事先计画?你10年后的计画是什麽样子的呢?
 
从英语教学、翻译到科技业的市场行销传播,从手机、APP、电视、OTT又到电动车。我只能说,计画赶不上变化,有时你得选择,有时,你得在相对准备充裕的状态下「被选择」。我认为,准备是一个持续的动作,没有准备好,只有相对好。我们接受教育、读书、学习,无非就是为了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有更大的把握和底气去争取,去做得更好。当然,我有选择有计划,但更多时候,是这些准备的过程开启了不同的大门。
 
一个好的选择,我认为,是基于好的「认知」。同样的条件,也许是时间、也许是金钱,你怎麽做选择,直接决定结果。打个比方,你很好的认知到自己的英文比数学好,在一个考试分数越高得越多奖金的竞赛中,给你选择科目,如果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最多的奖金,你自然不会选择数学。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现实中,複杂的变数很多,所以主观、客观的认知就显得格外重要。
 
外文系学生问自己该拿什麽课、市场部员工问自己该选择什麽行业的公司......,这种巨大的问题反映出来的是:你不认识你自己。一来你不知道你要什麽、二来你不知道你在问什麽,你甚至无法收敛到更小范围、更具体也更实际的问题。我通常会反问,什麽意思?每个人做选择的目标不同,所以从头到尾冷静的分析和认知,能帮助自己面临在重大选择时,比较不犯错。但当你主客观都分析后还不是得不到清晰的答案时,我的建议就是:亲自试试。
 
再举个例子吧!我是做市场行销工作的,我曾在台湾、中国大陆、香港、印度、美国有过工作和管理经验,总能观察出一些有趣的共性:永远有人被放在错的位置上。其实「行销」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的事。经常有人说:我是做行销的。具体再接著问哪一块?对方也许就答不上来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趁疫情发国难财?长租公寓开了个坏头

    趁疫情发国难财?长租公寓开了个坏头

  • 电商“狂欢”

    电商“狂欢”

  • 少存钱多买股

    少存钱多买股

  • 消费·理财(1072)

    消费·理财(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