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物价为什么还在涨?

作者:admin 2019-12-27 我要评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4.5%,创下了8年来的新高。 从年初的1.7%飙升到年底的4.5%,今年的物价指数上涨之快大大超过预期。上一次物价指数攀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4.5%,创下了8年来的新高。

从年初的1.7%飙升到年底的4.5%,今年的物价指数上涨之快大大超过预期。上一次物价指数攀升到这样的高位还是在2012年,不过当时的GDP水平大概在8%左右,而现在的GDP只有6%,所以和上一次相比,这一次的通胀形势其实更加严峻。

今年的物价指数之所以持续攀升,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的拉升。按照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1月份的物价涨幅中,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3.9%,影响CPI上涨约4.1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涨幅中,最主要的拉动当然来自猪肉,今年11月份的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0.2%,影响CPI上涨约2.6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4.5%的CPI涨幅中,有90%以上来自食品价格上涨,有一半来自猪肉涨价的贡献。

回顾历史上的几次物价大幅上涨,绝大多数都是因为食品涨价所致,尤其是猪肉价格的变动,对CPI更是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CPI指数设计太不合理了,CPI指数过于受到食品价格影响,是不是有些失真了,如果适当修改一下CPI指数,会不会让我国的物价指数更加稳定?

事实上,我国的CPI指数并非一成不变,每5年调整一次权重,上一次是2016年,下一次调整要等到2021年。从目前我国的CPI指数构成来看,基本上还是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消费支出水平。我国的CPI一共分成八大类,从各自的权重来看,食品烟酒占比28.19%、居住占比20.2%、教育文化和娱乐占比14.15%、交通和通信占比10.35%、医疗保健占比10.34%、衣着占比8.51%、生活用品及服务占比4.74%、其他用品和服务占比3.4%。

可以看到,食品的比重以28.19%高居第一,确实使得我国的CPI更容易受到食品价格的变动影响。不过,食品占比过高,也基本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现实。以2019年上半年我国的个人消费支出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2950元,增长4.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6%;居住消费支出增长10.8%,占比23.1%;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占比13.4%;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033元,占比10.0%;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比9.1%;衣着支出占比7.1%;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占比6.0%;其他支出占比2.7%。

从中不难看出,CPI的食品比重和居民对食品的消费比重基本接近,并不存在食品占比过高的问题。我国的CPI指数每5年调整一次,从过去的几次调整来看,食品的权重其实已经在逐次降低,2011年那一次调整将食品权重调低了2.21个百分点,2016年的那一次调整再次将食品权重调低了3.6个百分点,但即便如此,我国现在的CPI指数仍无法摆脱食品的影响。因为现阶段我国老百姓的消费支出中,食品确实占据相当重要的部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事实上,我国CPI构成中,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食品比重过高,其实是居住权重过低,没有真实体现房价对于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我国的CPI构成中虽然也有居住一项,但主要是房租价格,而不是买房的价格,而在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中,买房才是真正最大的支出,买房的支出没有体现在CPI指数中,其实才是CPI指数最大的失真。即使是以租房的价格来看,随着这几年房租价格快速上涨,租房占CPI的权重也已经显得过低。2016年的那一次CPI调整,居住支出占比是20.2%,以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人均消费支出上涨了13.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是23.4%,已经远远超过CPI当中居住所占的权重,所以,如果2021年再次进行CPI的权重调整,最该调整的可能并不是食品的权重,而是居住。

对于这一轮物价上涨,有人认为主要是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涨价,并不代表中国的真实物价水平,如果不考虑猪肉,中国的物价指数并没有那么高。但事实上,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本身就是中国老百姓消费支出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撇开猪肉来谈物价,反而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GDP虽然快速增长,但人均收入水平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代表食品支出的恩格尔系数还处于中等水平,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民以食为天”都将是中国的现实。

另外,今年的物价大幅上涨,猪肉成为罪魁祸首,但事实上,物价上涨的因素中,猪肉只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并非全部。从11月份的物价数据来看,在食品类中,猪肉影响CPI上涨了约2.64个百分点,但其他食品也贡献不菲,蛋类、蔬菜、水产品、粮食这几大类,对CPI的影响也有2个百分点。在食品大类之外,CPI篮子中的另外七大类商品,除了交通和通信出现下降,其余六大类也是全部上涨。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一轮物价上涨的过程中,猪肉的“风光无两”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他商品的涨幅,将原因全部推给猪肉是不客观的。

在11月份的CPI创出8年新高之后,未来的物价走势会如何呢,是意味着物价涨势已经到头,还是会继续创出新高?从短期来看,物价走势可能依然不乐观。

首先从猪肉来看,虽然11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出现了下跌,但这只是相对上个月的环比下降,而CPI指数统计的是同比涨幅,目前猪肉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依然涨幅巨大,11月份的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还是高达110%。这一轮猪肉涨价始于去年4月份,仅仅从基数效应来看,在4月份之前,CPI指数都会因为上年较低的基数而呈现出较大的同比涨幅。

从猪肉自身的供求关系来看,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千方百计增加猪肉供应。最近,为了保障元旦和春节期间的猪肉供应,4万吨储备冻猪肉即将投放市场,今年国庆期间,有关方面也一度投放了3万吨储备肉。不过,由于我国一年消费猪肉高达5595万吨,储备肉的投放更多只能在节假日期间略微缓解一下供应紧张局面,对于我国的整体猪肉消费只是杯水车薪。最近,在中美贸易谈判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开始增加对美国的猪肉进口,不过,中国的猪肉一向以自给为主,国外进口猪肉的比例基本上没有超过5%,所以,即使近期增加进口美国猪肉,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猪肉供应紧张的格局。

从根本上讲,缓解我国猪肉供应的缺口压力,还是需要增加本土的生猪供应。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但是,养猪业是一个生产周期很长的行业,从母猪补栏到生猪出栏,大概需要一年半的时间,短期之内增加生猪供应并不现实。从过去几次猪周期来看,每一次持续时间大概在两年左右,这一轮猪肉涨价始于去年4月份,这就意味着涨价应该持续到明年4月份,甚至更久。短期来看,11月份4.5%的CPI增长可能并不是这一轮物价的顶峰,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CPI指数还有继续上行的可能。

通常而言,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大都是因为货币放水,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所有的通货膨胀,归根结底都是货币现象。尤其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引发的通胀,基本上都是因为货币放水所致。但是中国这一轮物价上涨,表面上和货币放水并没有太直接关系,至少和过去相比,最近两年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偏紧的,保持了不搞大水漫灌的承诺。从最直观的指标广义货币量M2来看,中国的M2存量虽然一直较大,但是最近两年的增速开始明显放缓,最新增速为同比增长8.2%,和当前6%的GDP增速相比,只高出2.2个百分点。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M2比GDP的增速经常高出四五个百分点,甚至更高,以现在的GDP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来看,其实还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匹配水平。如果说近期的货币供应并没有大规模放水,那么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物价指数为何攀升到这么高的水平呢?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太多的行政干预,使得市场的资源配置出现了问题,由此导致物价指数上涨。

以这一轮猪肉涨价来看,除了非洲猪瘟的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以环保之名,强行干预猪肉市场的正常供给,农村农业部总结猪肉涨价时,也将一些地方政府的“不当行政干预”视为重要原因。具体而言,就是指地方政府对养猪业的环保高压政策。由于养猪会对河水带来较大污染,在前几年环保高压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非常严厉的养猪禁令,尤其是很多南方省份,以保护当地水网为由,划出了大规模的禁养区,很多地方政府甚至以自己是“无猪县”而自豪。

地方政府罔顾经济规律,强行以行政指令干预重要资源的生产配置,带来的结果就是生猪产能急速下降,猪肉供应不足的格局就此酿成。由于养猪产业的长周期性,即便有关部门现在开始想尽办法弥补产能缺口,包括解除以环保之名推行的养猪禁令,但是短期之内也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看着猪肉拉动物价指数快速上涨。

在物价指数创下8年新高,甚至有可能继续“破5”的局势下,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受到了极大的掣肘。在今年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就表示,“短期内消费物价仍面临上行压力,需持续密切监测动态变化,警惕通胀预期发散”。在全球货币政策集体宽松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只能尽量保持淡定,多次表示不搞大水漫灌,某种程度上也是高物价压制下的无奈之举。

明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无论明年的GDP要不要“保6”,都需要更多的货币和财政空间,但当前持续攀升的通胀指数,对政策发力形成了极大制约,很大程度上,这都是因为部分地方政府不尊重经济规律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趁疫情发国难财?长租公寓开了个坏头

    趁疫情发国难财?长租公寓开了个坏头

  • 电商“狂欢”

    电商“狂欢”

  • 少存钱多买股

    少存钱多买股

  • 消费·理财(1072)

    消费·理财(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