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金沙遗址重要出土文物

作者:admin 2020-10-03 我要评论

整理/岳颖 太阳神鸟金饰 (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 含金量高达94.2%,为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器物。整器为圆形,厚度均匀,极薄...

整理/岳颖

  太阳神鸟金饰

(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

含金量高达94.2%,为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器物。整器为圆形,厚度均匀,极薄,图案以镂空方式表现,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12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外层等距分布在太阳周围的是四只形态相同的鸟,首足相接,飞行方向与内层旋涡的旋转方向相反。整个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目前对于图案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旋转的火球是太阳神,四只鸟是太阳神的四个使者,寓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另一种认为旋转的火球是太阳,四只鸟是托起太阳在天上运行的神鸟,表现的是“金乌负日”这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商周大金面具

(长20.5厘米,宽10.4厘米,高10.7厘米,厚0.08厘米)

整体脸谱系在模具上锤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为剪切而成。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形体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金面具。器身多处折皱变形,并多处有细小裂口和残破洞,左耳下部有裂口。

大金面具出土于2007年2月,此前6年,曾有一件小金面具在其附近出土。二者虽都为人形面具,但造型和大小差异明显,制作年代应有一段距离。在大金面具出土的小圆坑内有许多掺杂朱砂的红色泥土。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器物与人一样有生命,朱砂代表器物奉献给神灵之后所流的血液。因此,专家认为大金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国在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时所用。此类型的金面具目前只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被发现过,证明二者有紧密的承袭关系。

  商周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

(外径20.4厘米,高2.83厘米,厚0.03厘米)

整器锤揲成形,纹样部分錾刻和刻划而成,包括四组相同的图案,每组图案有一鱼、一箭、一鸟和一人面,表现的场景是人用箭射鱼,箭经过鸟的侧面,深插入鱼头内。整个纹饰线条流畅,生动清晰。专家分析,该金冠带可能是古蜀国的贵族或国王戴在冠下端的黄金饰件。

关于图案的寓意,可以明确的是,人和鸟是被表现的主体,鱼是被射杀的对象,因此有四种推测:1.这反映了古蜀人对祖先和鸟的崇拜;2.鱼与鸟同样重要,是一些崇鸟和崇鱼的氏族的图腾;3.图案与古史传说中的第三代蜀王“鱼凫”有关;4.鱼和鸟是敌对关系,图案反映了两个王朝之间的战争历史。

该金冠带的纹饰与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金杖的纹饰在构图元素上基本相同,而细部多有差异。关于这些纹饰的相同与不同,目前还不能明确是否有特殊含义。

  石跪坐人像

(长8.73厘米,宽10.63厘米,高22.7厘米)

外表有黑色条状、褐色状斑及白色划纹。人像为一裸体赤足的男性,发式奇特,中分,四角高翘,像“一本打开的书”,脑后有发辫。脸形方正瘦削,宽额,眉弓突起,双眼模糊,以彩绘形式描绘,圆睁平视,高鼻梁,阔嘴紧闭,涂鲜艳的朱砂。颧骨高起,面颊深凹,表情苦涩。两耳横张,耳垂穿孔。跪坐,双手被绳索反绑于身后。

金沙遗址共出土12件石跪坐人像,造型基本相同,多与石蛇、石虎等放在一起,应是用于祭祀活动,反映了商代以来的人祭(人牲)现象。此前资料表明,春秋晚期才出现模拟真人形貌的偶人俑,而这批石跪坐人像说明四川盆地至少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就出现了人祭替代品,也说明古蜀国的统治阶层意识和祭祀方式可能较中原地区更为开明进步。对于石跪坐人像的身份至今未有定论,他的姿势表明他应该出身卑微,也许是奴隶或犯人,有人根据发式猜想他是西南夷的俘虏,也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的巫师。

  十节玉琮

(上端长6.94厘米,下端长6.3厘米,上孔径5.55厘米,下孔径5.14厘米,高22.2厘米)

此玉琮为青色,质地温润,半透明。器表有因钙流失后形成的大片白化现象,还有黑色、灰黑色沁斑,并残存少量铜锈,出土前可能和铜器埋藏在一起。长方柱体,上大下小,外方内圆,中间贯穿一孔。器内外打磨抛光,玉质平滑光润,制作十分规整。全器分为十节,每节雕刻有简化人面纹,共40个。琮体上下两端凸起的圆筒称为射口,此玉琮上下均出射,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人形头戴长冠饰,双手平举,双脚岔开,仿佛正在舞蹈,可能表现的是祖先或者巫师正在祭祀的场景。

玉琮流行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是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玉器。目前金沙遗址已出土玉琮27件,是国内除良渚文化区域之外出土玉琮最多的一处。这些玉琮全部出土于金沙遗址的祭祀区中,说明玉琮在金沙礼制系统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通过分析十节玉琮的材质、形制、工艺和纹饰,专家判断它并非蜀地所产,而是源自良渚文化晚期,在良渚文化衰亡后被良渚人辗转带入古蜀地区。良渚文化比金沙文化至少早一千年,当十节玉琮被埋入地下时,已是一件“千年古董”。

  商周石虎

(长28厘米,宽8.88厘米,高20.03厘米)

灰黑色,上有大量灰白色条状斑纹,似虎斑。虎呈卧姿,直颈昂首。嘴巴大开,口内雕有多颗牙齿,两边嘴角各有一个小钻孔。虎的口内、嘴部、胡须间、头顶耳间皆涂满朱砂,色泽艳丽,细部特征表现细腻。

石虎威猛而狞厉,自然而拙朴,静中有动,充满力量,是商周时期不可多得的石刻圆雕艺术精品。金沙遗址出土了10件立体圆雕石虎,均为伏卧状,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出土时,有些石人像跪于石虎前,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祭祀行为。

  商周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

(长24.5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

灰白色,泛红,不透明,器表粘附大量黑色沁斑。平行四边形,扁平,直面,周缘直立。两面刻有对称图案,每组图案由一向右侧跪坐的人像、两道折曲纹、三道直线纹组成。人像为椭圆形眼,高鼻,方耳,方颐,头戴高冠,身着长袍,双膝着地,左手持握,肩上扛有一物,似一根完整的象牙。该人像的头部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极为相似。专家猜测,此纹饰表现了巫师肩扛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揭示了象牙在祭祀中的使用方法。

玉璋是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之一,在中原流行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商代便不太常见了。而在蜀地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中,玉璋却大量出现。金沙文化属于商代晚期到西周,这意味着玉璋在中原各地衰落之时,在古蜀国又兴盛起来。与此同时,玉璋又通过四川盆地,向南、西南、华南地区辐射,最后传到了广东和越南。

  陶尖底杯

(口径8.2厘米,通高14.7厘米)

由泥质灰陶所作,口微敛,尖圆唇,深弧腹,尖底,素面。

陶尖底杯是当时一种极为普遍的日常用器,其器底或为小平底,或为尖底,皆不能直接平放于地上,需与器座配套使用。这类器物除了在成都平原发现以外,在鄂西、重庆峡江地区、陕南地区也多有发现。关于它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证明。尖底类陶器中最出名的是仰韶尖底瓶,小口,鼓腹,底部为圆锥形,部分腹部有双耳,专家推测它们是古人用来打水的汲水器。但相比于仰韶尖底瓶,金沙的尖底杯敞口尖底,形制偏小,没有双耳也不便系绳,应该不是用来盛水的。有人推测它是饮酒器或者制盐工具,不过目前还没有在古蜀文化中发现与制盐有关的任何证据。

金沙遗址出土了400余件陶器,主要以泥条盘筑而成,制作或精细、或粗糙,但基本都没有纹样装饰。它们大多是盛器,也有酒器,还有的可能是陶制礼器。 (未署名图片与文字资料提供:金沙遗址博物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看完下面15件事让你怀疑世界 看完头皮

    看完下面15件事让你怀疑世界 看完头皮

  • 初学者使用的魔方口诀

    初学者使用的魔方口诀

  • 王姓的来源

    王姓的来源

  •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